两会e视角 | 市人大代表黄凌:前移关口 探索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片

3月25日上午9时,西安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陕西宾馆开幕。作为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交大附中浐灞右岸学校执行校长黄凌重点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她提到,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创新拔尖人才则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今年1月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与高等教育实际产出不同,基础教育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在于系统性重构育人生态,把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关口前移,厚植科学教育根基,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黄凌建议:

创新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创新上,一方面强化学科融合,将前沿科技融入数、理、化、生、地等学科教学,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如AI编程、3D打印、机器人、物联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技创新技能。


完善综合评价

突破结果性评价的思维定式,将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纳入核心培养目标。注重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发挥其诊断与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与形成。


构建教育生态

要通过教师研训体系升级,培育兼具学科深度与创新教育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使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成为创新教育的“增强元件”。


黄凌表示,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拔尖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