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影响约 4 亿人,并造成每天约 1000人死亡1,2。据《柳叶刀》发布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显示,中国 20 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在 4.2%,全国约有 4570 万人3。
尽管对哮喘本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以及越来越多治疗选择的出现,现阶段我国哮喘管理仍面临严峻挑战,诊断延迟、治疗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哮喘整体控制水平较低,这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症状负担,阻碍治疗目标的实现,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亟待优化改进。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2024 以及刚刚发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中国哮喘防治指南 2024”)在哮喘诊断、治疗路径及管理策略上进行了多项重要调整,以抗炎治疗为核心的全程管理模式,以及进一步细化分级管理,让我们对哮喘治疗策略的优化与全程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4。
哮喘抗炎治疗策略
不断更新优化
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气道炎症,它和细菌性的炎症有区别,最常见的是由过敏原诱发的炎症,包括花粉、动物的毛屑等。如果不注意控制气道炎症,肺功能会逐步遭到损害。哮喘急性发作时,肺功能会急剧下降,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这也是导致哮喘患者抢救、住院的主要原因。
基于这样的发病机制,针对气道炎症的哮喘治疗模式不断发展。近年来,许多先进的治疗手段相继被提出,新的治疗目标也日益明确。起初,哮喘的治疗重心专注于控制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然而,这样的策略往往无法满足患者对于长期健康的期望。转折点出现在 20世纪 80 年代末期,随着对气道炎症作用的深入研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逐渐成为首选治疗药物。事实证明,ICS 联合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LABA)的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哮喘的控制效果。目前:GINA 2024 与近期最新发布的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4)均推荐,ICS-福莫特罗为哮喘治疗的首选药物,并强调 ICS-福莫特罗在轻度哮喘的按需治疗和在中重度哮喘患者中的维持治疗(MART 方案)4。
GINA 指南 2(图 1)将哮喘的治疗划分为五个阶梯,从轻度到重度哮喘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治疗策略:
Step1~2:按需低剂量 ICS-福莫特罗治疗。
Step3:低剂量 ICS-福莫特罗维持缓解治疗。
Step4:中剂量 ICS-福莫特罗维持及低剂量 ICS-福莫特罗缓解治疗。
Step5:附加 LAMA,参考表型评估,考虑高剂量维持 ICS-福莫特罗±抗 IgE、抗 IL5/5R、抗 IL4Ra。
这一分层策略的最大优点是个体化和动态管理。阶梯治疗可以通过“增阶”满足病情加重期的治疗需求,也可以通过“降阶”在病情稳定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暴露,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图 1 成人和青少年的 GINA2024 治疗路径2
注:本页内容包含未在中国获批适应症/产品,阿斯利康不推荐任何未被批准的药品使用
对于临床因素包括每日症状、吸烟、肺功能低下、近期严重急性加重或有危及生命的加重史、支气管收缩受损(如初始肺功能低但几乎无症状)、严重的气道高反应性或目前暴露于季节性过敏诱发因素,中外指南均推荐低剂量 ICS-福莫特罗被用作维持和缓解治疗(MART)方案 2,4。
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炎症,炎症早于症状出现,晚于症状消失,所以患者朋友切忌跟着症状来用药,确诊后,每次发作后在每个阶段的治疗周期至少需 3 个月,为一个疗程,此间需要连续用药,切忌随意停药而导致炎症复发,长此以往会提高急性发作风险,导致肺功能不可逆下降,进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GINA 20242 指南就提出,哮喘药物减量前至少抗炎 3 个月以上,确保哮喘症状和肺功能在 3 个月内稳定,且无急性加重记录才可以,且降阶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中国哮喘防治指南 2024 也提出,哮喘患者应长期治疗,通常起始治疗后每 2~4 周需复诊,以后每 1~3 个月随访 1 次 4。
精准靶向治疗策略
是重度哮喘管理的出路
重度哮喘(severe asthma)是指连续 3 个月及以上规范使用中-高剂量 ICS-LABA 治疗方案并且针对共患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进行处理后仍未控制,或者在高剂量 ICS-LABA 治疗方案降级时出现加重的哮喘。重度哮喘约占所有哮喘的 5%~10%。相较于轻中度哮喘,重度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更差,更易出现不可逆性气道阻塞,患者的症状控制水平也较差,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重度哮喘还会加重社会经济,与轻中度哮喘患者相比,重度哮喘患者住院风险、急性发作风险均较高,治疗总费用更高 4。
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4)强调,对 2 型炎症生物靶向药物治疗反应良好的重度哮喘患者,可以优先考虑减少和停止口服糖皮质激素(OCS)维持治疗,酌情减少 ICS-LABA 维持剂量,但不应停止 ICS-LABA 的维持治疗 4。同时每 3~6 个月对哮喘患者进行疗效、不良反应及患者喜好等评估,也可对哮喘良好控制的患者减少维持用药 4。
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应用于临床,精准治疗成为重度哮喘管理的未来趋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EC)和呼出 FeNO 等生物标志物在预测治疗反应,指示疾病严重程度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精准医疗的蓬勃发展,靶向治疗作为前沿探索方向,有望打破现有僵局,为重度哮喘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与转机。在 2025 呼吸健康与气道疾病国际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张旻教授在对 2024 中国支气管哮喘指南要点解读时表示,嗜酸性粒细胞(EOS)是哮喘炎症的关键效应细胞,参与多种重要的病理机制改变,与疾病预后息息相关。EOS 既是重度哮喘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也是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SEA)治疗中的核心干预靶点。
目前已上市生物靶向药物包括抗 IgE 单克隆抗体、抗 IL-5 单克隆抗体、抗 IL-5 受体α(IL-5Rα)单克隆抗体、抗 IL-4 受体α(IL-4Rα)单克隆抗体等。中国哮喘防治指南 2024提出,外周血 EOS≥150/μl 可作为判定 SEA 表型或 2 型炎症内型的依据,亦可作为评估抗炎效果和启动生物靶向治疗药物是否有效的指标。指南推荐 4:抗 IgE 单克隆抗体治疗可用于吸入中-高剂量 ICS,并联合 LABA、LAMA 等其他控制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未控制,且血清总 IgE 水平增高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抗 IL-5 单克隆抗体用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0/μl 或≥300/μl 的重度哮喘患者 4。指南首次提出“临床治愈”目标,抗 IL-5Rα单抗用于治疗 SEA,可实现较高“临床治愈”4。对于外周血 EOS≥150/μl 的重度哮喘患者,可以推荐使用抗 IL-5Rα单克隆抗体治疗,对于合并持续气流受限、CRSwNP 或使用 OCS 维持治疗、既往急性发作频繁的患者疗效显著 4。抗 IL-4Rα单克隆抗体推荐用于控制不佳的重度哮喘患者,其 2 型炎症生物标志物高于特定水平(如外周血 EOS≥150/μl 且≤1 500/μl;或 FeNO≥25 ppb);或需要 OCS 进行维持治疗的哮喘患者 4。
哮喘“临床治愈”新征程
优化全程管理是关键
中国哮喘防治指南 2024 提出,尽管哮喘尚不能根治,但通过有效的管理可使哮喘病情得到理想的控制甚至“临床治愈”4。哮喘管理的长期目标是:(1)达到良好的症状控制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2)最大程度降低急性发作、持续性气流受限、药物不良反应和哮喘相关死亡的未来风险。这一治疗目标的提出,既为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也可能推动哮喘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 4。
然而,诊断延误、治疗不规范以及依从性差等诸多难题阻碍了哮喘治疗目标的实现。放眼全国,我国有超过七成的哮喘患者无法得到完全控制,重度哮喘患者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刚教授认为,在临床治愈新目标下,未来哮喘应追求更精细化的全程管理,这种全程管理应该是更宏观、多系统、多维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等一系列政策,通过普及肺功能检查、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等举措,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也促进了哮喘的早筛早诊和规范早治疗。
此外,疾病教育于哮喘控制改善意义重大,是不可或缺的有力手段。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哮喘患者开展疾病知识教育,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强化对专科医生的规范化教育,保障诊疗的专业性与精准性。
CARE4ALL5 是中国开展的第一个全国性哮喘诊疗质量提升项目(QIP)。其中期分析数据表明,对我国呼吸专科医生实施为期 12 周的 GINA 指南教育,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哮喘控制。在 12 周时,接受含 ICS 治疗的患者比例较基线提升 11.3%(95%CI:7.46,15.11);哮喘良好和部分控制(ACQ-5<1.5)的患者比例也从基线的 51.4%增加至 78.1%5。这一研究结果凸显了开展基于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在改善哮喘控制中的重要性,也为哮喘管理策略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鉴于此,临床中应当紧密贴合国家政策导向,深入落实指南共识推荐,全力推动肺功能检测普及化、哮喘治疗规范化,进而优化哮喘的全程管理,切实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局,为实现哮喘治疗目标筑牢根基。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号:CN-155892
有效期至:2026-03-18
排版:晓敏
编辑: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