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创业者肖弘推出的AI智能体模型Manus,能自主分解任务并逐步操作实现,引发舆论关注。
2.Manus产品能分析股票数据、规划旅行攻略、制定教育路线等,完成原本需要专业人士的工作。
3.然而,Manus目前仅能完成特定任务,且成本较高,大规模开放使用尚需时日。
4.肖弘表示,Manus的成功密码在于将中国教育的系统化优势,生长出独特的创新生态。
5.未来职场或许将更看重发现问题、洞察问题、描述问题,并驾驭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生产天才,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突破天花板的支点。
作者:Ceci。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Manus掀起巨浪
打工人瑟瑟发抖
Deepseek带来的震撼还在持续,一个叫“
ManusDeepSeek
”的AI产品又霸屏了!
这一次让AI圈狂欢的,是中国“90后”创业者肖弘,他打造的AI Agent产品,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聊天机器人,
它是一个AI智能体模型。
什么意思呢?平时我们用
的方式,就是你问我答,具体活儿还得我自己来干。
根据目前内测体验,Manus不是那种“你问我答”的AI,它是能够自主分解任务,然后去逐步操作实现的能力。
Manus产品发布视频截图
比如说,我打算五一假期去埃及旅游,它接到指令后就会自己去查相关的机票酒店和攻略,然后根据我的要求制作成一份旅行手册,方便我出行的时候参考。
再比如说,我对编程一无所知,但想要制作一个三国人物为主题的消消乐游戏。Manus也能帮我实现!它会自己去网上抓取素材,然后再启动编程软件,自己写代码把游戏做出来。
Manus就像一个有思考力的打工人,在接到需求后会思考、会分解、会搜索学习,最后还会调用不同的工具去实现。
分析股票数据、规划旅行攻略、制定教育路线……这些原本是专业人士的工作,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被AI完成。
这比较之前的聊天机器人又进了一步,所以才得到舆论极大的关注。
它每完成一个任务需要10-60分钟不等,并且有算力成本,大概2美元一个任务,所以不太可能大面积开放使用。
据说,内测邀请码在二手平台上被炒至天价,想必还是有很多人会好奇,这款更“聪明”的AI多大程度上能替代打工人吧。
这款调用多个大模型API的产品,
让我们看到「套壳」背后的教育密码:中国式创新的辩证法。
「华科极客」到「AI颠覆者」:
业内:生产力的革命即将到来
Manus背后的掌门人肖弘,毕业于
华中科技大学
,出生于1992年。还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时,肖弘就展现出极强的创业能力——
2013年,这个软件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用300行代码将微信漂流瓶改造成校园社交神器,三天斩获万条互动,成为全国首个高校社交爆款,
一周吸粉10万。
此外,他还参与冰岩作坊团队,推出“志愿填报助手”“圈子集市”等校园工具,验证其技术能力与产品思维。
肖弘
毕业后,肖弘正式开启了他的创业生涯。从2015年到2025年,十年马不停蹄,量变实现质变——
首战告捷:夜莺科技(2015-2022)
创立夜莺科技,
推出企业微信生态工具“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
,累计服务超200万B端用户,帮助触达数亿C端消费者。获腾讯、真格基金等数亿元战略投资。
作为公众号小编,「壹伴助手」是我们每天工作都离不开的工具,所以这次看到Manus出圈,还颇有点亲切。
出海试水:Monica(2022-2024)
创立蝴蝶效应公司,推出AI浏览器插件Monica,集成Claude、DeepSeek等模型,提供聊天、翻译、写作等功能。
2024年用户突破1000万,成为全球AI插件领域头部产品,中文版基于DeepSeek模型开发并免费开放。
颠覆之作:Manus AI(2024至今)
2024年发布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核心突破包括:
技术里程碑:
在权威GAIA基准测试中,超越OpenAI同类产品,三项难度级别均达最先进水平(SOTA);
产品哲学:
践行“手脑并用”(Mens et Manus)理念,支持任务自主分解与执行(如简历筛选、旅行规划、游戏开发),直接交付成果,被称“数字打工人”。
Manus网站截图
甲子光年智库曾将AI Agent的能力等级分为L1~L4四个等级。若按照Manus的产品演示,Manus已经近乎达到了L4级别的完全自动化水平,
对于个人工作流将带来一场彻底的生产力革命。
「套壳」背后
藏着中国教育的双面答卷
Manus起源于2022年,肖宏当时的Monica团队收购「ChatGPT for Google」插件。由此快速获取了300万用户,在此基础迭代开发,最终推出Manus,这种「站在巨人肩膀」的战术,
属于典型的「借船出海」。
但这也为Manus带来极大争议。
当业界争论Manus是否「原创」时,其技术架构正上演着中国教育最熟悉的剧本——
在既定框架内寻找最优解。
表面看,这款AI工具似乎只是对现有技术的集成(如调用开源算法、复用多模态模型架构),实则暗含
中国教育体系沉淀的独特智慧:通过系统性改良,实现跨越式创新。
这种「套壳」并非技术投机,而是在资源约束下的生存智慧——正如中国学生在应试框架下创造出的“知识图谱”和“错题本学习法”,
Manus将国际先进模型与本土场景深度融合,在硅谷主导的AI霸权中撕开裂缝。
其合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Manus的“任务分解-工具调用”机制,本质上是对中国教育
“分步教学法”
的数字化延伸。
其次,当硅谷实验室耗费数亿美元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时,Manus选择用70亿参数的轻量级模型,搭建“智能体协作网络”。
同时,面对全世界各大超级巨头的AI围剿,Manus选择从“执行者”而非“创造者”切入。通过收购,并将Claude 3.5的推理、DeepSeek的代码生成、GPT-4的多模态能力像拼乐高般重组、整合,找到限定条件下的最优解。
Manus的成功密码,恰在于将中国教育的
系统化优势,生长出独特的创新生态。
Monica创始人肖弘做分享,图片来自「创新创业华科大」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与其盲目鼓吹颠覆性创新,
不如先教会他们如何将标准化资源转化为个性化解决方案,拥有“戴着镣铐起舞”的能力:
既能在既定规则中游刃有余,又能用技术工具点燃创造力的火种。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生产天才,而是
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找到突破天花板的支点。
打个比方,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时代来了,语文学习中的大段的背诵就没有必要了。当然,如果背诵是为了讲话时能出口成章,炫耀自己的博学,那么在AI时代意义确实不大了。
但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语言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种心理认知的模式,那么背诵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个语言模块,将来他可以用这些语言模块进行自由组合、转换,这样的背诵就是有意义的。
比如,张爱玲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她的字里行间,常常能看到对《红楼梦》的影子,这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Manus的出现也让我们思考:当AI能完美执行既定任务时,
人类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
其实,如果你稍微用过现在的人工智能,你会发现:能提出好的问题,或者能清晰准确地把自己的问题描述清楚地能力实在太重要了!
未来的职场大概率不会需要更多解决问题的「工具人」了,但那些发现问题、洞察问题、描述问题,并驾驭人工智能工具的人才,必然是不可或缺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职场人人都是「创业者」。有一句话是说:
未来会取代你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那些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的人。
蝴蝶效应团队合影(右三为肖弘)
我们焦虑被替代
或许正是下一代眼中的“星辰大海”
当下经济下行,内卷激烈,躺平盛行,年轻人深陷“考研”“考公”,不敢言梦。
尤其在今天,父辈们笃信的“稳定工作-买房结婚-终老一生”的阶梯正在崩塌。“金饭碗”“铁饭碗”逐渐消失:券商研报团队裁员30%、银行审批岗缩减75%……
与之相对的,AI提示词工程师、AI伦理师、智能体设计师等岗位需求激增。
李开复说
“未来属于会用AI放大创造力的人”
——与其焦虑被替代,不如思考如何让人机协作成为职业护城河。
而对于下一代,正如我们的父母辈在年少时做梦也想不到今天现金消失和智能手机的时代。
我们的孩子未来要面对的世界也将完全超出我们的认知。
乐观了说,80后的梁文锋,90后的肖宏,还有马斯克背后的地表最强华人天团……
突然觉得,
这一波AI浪潮,让原本有些固化的财富阶层,又要开始流动了。
也许再过个两三年,中国富豪榜上又会久违地出现新一批40岁以下的英才。
我们焦虑的“被替代危机”,或许正是下一代眼中的“星辰大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