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录制的汉语留声机唱片教材、朱自清的衣箱、唐弢书椅……3月26日,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亮相“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年回顾展”,引起参观者的围观拍照。
本次展览以丰富的历史文献、珍贵的馆藏文物、多样的互动形式,全方位展现中国现代文学馆自1985年建馆以来守护文学遗产、推动文学发展、创新服务大众、文物活化等方面的探索和成就。
展览的第一单元是“馆史物语”,展览呈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倡建者巴金的手稿、书信,“筹建委员会”的文件和照片,茅盾、冰心、萧乾等众多作家的积极响应,中国现代文学馆人的艰苦奋斗,茅盾故居的风貌等扎实的历史资料。1996年,在巴金和中国作家协会的积极争取下,国家在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地区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开辟新址。此次展览设计了万寿寺老馆和芍药居新馆的沙盘模型,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现代文学馆的变迁。
现代文学馆沙盘模型
展览的第二单元是“此物最堪思”,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藏奇珍。观众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手稿、书信、实物、书籍、字画,还能听到跨越时空的作家声音。展览还与AI亲密合作,展现了茅盾手稿《子夜》的创作和文物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流转。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朱自清衣箱在这第二单元中展出。这只皮箱上有朱自清手书“朱自清衣箱 到北平 清华园”的毛笔手迹,隔着时光岁月,依然明晰娟秀。1937年,抗战的烽火燃遍大地,朱自清一家被迫离开清华园。他在颠沛流离中,于该年9月28日抵达青岛,将这只衣箱托运。这只衣箱随着朱自清一路南下,见证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流亡之路,是那段艰难岁月的生动写照。
展览的第三单元是“让人敬重的文学阵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在文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斐然成果。其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设立的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激励了新一代文学研究者的成长;而《青春之歌》奖学金则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展览第四单元是“人气活跃的文学现场”,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关注当下文学发展、密切联系作家、青少年教育、作家诞辰纪念等方面的突出贡献;第五单元“数字赋能文学的亮丽窗口”不仅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往的数字化工作,还探索了文物活化的新方式,通过L屏视频的创新展示,以全新的姿态与观众对话。数字技术为馆藏文物插上了翅膀,让文学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