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期间, 金融消费领域乱象再次成为监管的焦点。“先学后付”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模式,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被点名警示。
据报道,近日,大学生李晓向一家教育咨询公司提出退课退费后,公司就开始跟她“算账”:违约金、平台管理费、材料费……加起来有1844元,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此前,她在“先学后付”的承诺下,没细看合同内容就与机构签了贷款协议,结果协议内容和机构当初承诺不符,她也背上了“消费贷”。
什么是“先学后付”?这与当下流行的一种新兴消费模式“先享后付”相似,允许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先享受体验,在约定时间内付款,通常免收利息。如今,举凡线下职业培训、美容健身、宠物饲养,乃至出行打车、外卖订餐、共享充电宝租赁等均有渗透,不少平台也普遍引入“先学后付”。
对于囊中羞涩、梦想多多的人来说,“先学后付”其实是一种有针对性的营销模式,确实很贴心、很方便。然而,无论是何种商业模式,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部分商家宣称“低投入、高回报”等等,说得天花乱坠,同时又对利率、还款周期等关键信息避而不谈,刻意淡化“先学后付”的贷款本质,让学习者不知不觉背上了“消费贷”。
这个时候,若是想终止合同,就会像前文的李晓一样,需要支付不菲的各种款项;若是不能如愿还钱,则可能被第三方机构滥用隐私信息暴力催收。如此泼皮套路、流氓作风,不仅会给消费者,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使之困在“消费贷”里难以脱身,也会损害正常的金融秩序、市场秩序,绝不能姑息迁就。
李晓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的名义,诱导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情况下办理“消费贷”。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暴露了监管的短板。各方面应加强协同共治,织密织牢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让群众放心、安心、舒心消费,斩断这些伸向消费者的“黑手”。
业内人士对消费者给出了以下建议:理性判断谨慎选择。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轻信机构“边学边赚钱”“高薪零门槛”等诱惑,不要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注意甄别培训机构,结合自身情况和需求,谨慎选择培训内容。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在签订任何合同前,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贷款、费用、退款等方面的条款,确保自己充分理解并同意合同内容。
保留证据。在交易过程中,保存好所有与培训机构的沟通记录、合同文件、付款凭证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证据。
及时维权。一旦发现自己陷入“先学后付”陷阱,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并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管是社会层面促进消费,还是个人层面提高学识能力,付费学习的存在,总归不是坏事,这也是教育类消费一直蓬蓬勃勃的原因。但在这之前,一定需要有关部门做好防护网、避风墙,把监管和服务做到实处。(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苌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