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特朗普上任后宣布的关税政策,主要包括“地区关税”(25%加墨欧、20%中国)和“行业关税”(25%钢铝、汽车、药品、芯片和木纸)等。本篇报告介绍三个分析框架,由简至繁,估算这些政策对美国通胀影响。
1、基础框架。假设关税成本完全传导至消费价格,不考虑企业决策、需求变化、汇率变动和贸易反制等因素。2024年,美国前四大进口来源地分别为欧盟(18.5%)、墨西哥(15.5%)、中国大陆(13.4%)和加拿大(12.6%)。“地区关税”涉及关税金额合计为4689亿美元,相当于对全部商品加税14.3%,预计分别抬升美国CPI、PCE通胀率2.7、2.9个百分点;“行业关税”预计分别拉动CPI、PCE通胀率1.2、1.3个百分点。
2、进阶框架。在基础框架上,考虑企业定价策略,但仍不考虑需求、汇率和贸易反制等影响。这需要将进口商品区分为终端消费品和中间品,消费品关税直接传导至CPI,中间品关税通过PPI间接传导至CPI。在此过程中,我们简化了进口商品类别(按HS2编码重新划分为17大类),并寻找它们与CPI、PPI子项的映射关系。结果显示,“地区关税”预计拉动美国CPI通胀率1.24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直接拉动0.63个百分点、中间品间接拉动0.61个百分点;“行业关税”预计拉动美国CPI通胀率0.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直接拉动0.48个百分点、中间品间接拉动0.28个百分点。同时实施“地区+行业”关税,预计拉动CPI通胀率1.41个百分点。
3、动态均衡模型。PIIE论文借助多国多部门跨期一般均衡模型(G-Cubed),全面考虑企业定价决策、需求变化、汇率变化、贸易反制等因素。以“25%加墨、10%中国”的关税政策为例,无反制情况下,PIIE模型预计其对2025年美国通胀的拉动为0.49个百分点,低于“进阶框架”测算的0.78个百分点,更低于“基础框架”下的1.57个百分点。模型结果还显示,如果贸易对手反制,这一影响可能放大至无反制情形的2倍左右。
总结。我们自行构建的“进阶框架”兼顾精度和可操作性。而且这一框架不仅可以评估分地区的关税影响,也可以评估行业关税、以及“地区+行业”关税同时生效的影响。我们认为,考虑需求变化、汇率因素等,关税的实际影响可能低于“进阶框架”测算结果0-30%,据此预计“地区关税”对美国通胀的抬升在0.9-1.2个百分点,“行业关税”影响0.5-0.8个百分点,“地区+行业”关税影响1.0-1.4个百分点。最后,可以初步思考通胀制约下,各类关税政策的落地难度,美国对华加征20%关税制约较小,对加拿大、墨西哥加征25%关税制约上升,追加欧盟乃至全球关税的制约更大;汽车关税的制约较大,药品、钢铝、木纸、芯片等关税的制约较小。
风险提示:对于关税向美国通胀传导路径的理解不到位;美国进口商品类别与CPI、PPI的映射存在误差;特朗普关税政策落地存在不确定性等。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