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五星好剧诞生了。
对,就是正在热播的英剧《混沌少年时》。
当父母的都该看看这部剧。因为你从成绩单上看不出孩子为什么抑郁,也看不出孩子为什么走上歧途。
不是父母的也可以看看,能更好地理解青春期的自己。
青春期,如果不深究,好像它真如歌里唱的那样充满美好,充满浪漫。
但你稍微对自己坦诚一点,就会发现青春期并没那么好:茫然而敏感,发现了真实世界的残酷和谎言,又不确定还能相信什么?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中充斥着不安和躁动,没人懂,也没人可以诉说。
《混沌少年时》就是关于青春期的一部剧。
整部剧围绕着一个13岁的男孩子杰米残忍杀害了他的女同学凯蒂展开。在追寻他的犯罪动机的路上,你会发现青春期孩子的世界是那么复杂,而大人们对他们知之甚少。
当两个警员去学校追查杰米的作案动机和凶器的下落时,发现整个学校乱糟糟的,所有人都很暴躁。
学生们不服管教,要么起哄,要么霸凌别人。老师们视而不见,只想上完课赶紧走人。老师抱怨学生“难管”,学生抱怨老师“虚伪”。他们互相不尊重,互相不信任,都在暴力地对待对方。
所以,当两个警员从学校走出来时,都松了一口气,感慨那真是一个糟糕的地方。而现实中,这样的学校很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校园暴力事件。
从这帮孩子中,你会发现他们是那么敏感,那么在乎外界的看法。无论男生女生,他们都特别害怕自己不受欢迎,都特别害怕别人说自己丑和笨。
所以,他们都热衷于社交平台,喜欢在上面向别人证明自己有头脑有魅力。
而一旦这种证明没有成功,反而引来负面评价时,他们会怒火中烧以暴力反击。
杰米杀害凯蒂,就是因为凯蒂在他的instagram下骂他Incel,并拒绝跟他约会。
Incel群体的典型特征是渴女又厌女,这也是整个男权文化的特征。
杰米喜欢凯蒂,为了获得凯蒂的关注,他跟其他男孩一起传她的裸照,用各种辱女词骂她。这正是男孩子追求女孩子的典型做法,通过羞辱她赢得关注。
当女生用Incel反击他们时,他们就受不了了,却从不反思他们自己从小到大说了多少辱女词。
而这些男孩子并不是天生厌女,他们是被男权社会灌输的“厌女”。
不管是教育还是大众文化都在宣传这套厌女思想,不管是在正规电影里还是在各种小视频里,都能看到侮辱女性,性化女性的镜头,而男孩子从小被这种镜头语言洗脑了。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我们是怎样被电影洗脑的?》已经详谈过了。
总之,整个社会都不尊重女性,所以男孩子们也不知道如何尊重女性。
当男孩子渴望获得女生的关注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用暴力,如果暴力还不能赢得她的关注,那就用暴力伤害她,甚至用暴力杀死他。
杰米仅仅因为凯蒂拒绝他,就捅死了对方。在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也是因为他喜欢的女生拒绝了他而捅死了对方。
这两个故事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说明什么?说明男孩从未学会如何尊重女性,说明女性依然是男性暴力下的牺牲品。
这才是那个女心理咨询师为什么哭的原因。
她哭是因为这个小男孩根本不知道是什么让他变成了这样。
这个13岁的小男孩那样理所当然地辱骂一个女生,伤害一个女生,甚至暴力地对待她这样一个成年女性,而他不敢这样对待成年男性。
他根本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就杀死了对方,他不仅杀死了对方,还杀掉这个女孩的未来。
杰米既是一个施暴者,又是这种暴力的受害者,因为他的暴力是被后天灌输的。
他的暴躁性格跟爸爸有关,因为爸爸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
而爸爸的这种暴力倾向,也跟他的爸爸有关。
因为他小时候天天被爸爸毒打,他就发誓以后绝不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他长大后虽然没有打孩子,他还是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他喜欢运动,也希望儿子喜欢运动,因为运动代表男子气概,代表战斗力。
当他发现儿子没有运动天赋时,他感到失望,当儿子被其他人嘲笑时,他甚至没有回应儿子。这一幕深深伤害了杰米。
再也没有父母的失望更能伤害孩子了,这会造成孩子深刻的自卑。
所以,杰米特别自卑,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别人说他丑,他就觉得自己丑。
当一个人还没有建立起自我时,他不可能不在乎外界的看法。
悲剧的是,青春期的孩子那么敏感,而父母却对青春期的孩子一无所知,对他们的精神状态一无所知。
正如杰米父母在家里的那场谈话。他们对儿子所遇到的所有痛苦和烦恼一无所知,而他们还觉得自己是个好爸爸好妈妈,对儿子变成杀人犯这件事感到委屈。
孰不知他们的孩子已经在慢慢长大,只有他们还把孩子当宝宝。所以,他们从不在孩子面前谈论性话题,更别说什么性教育了。
他儿子都已经在看小黄片,收藏女模特的性感照片了,他还觉得对方问儿子这样的问题是一种冒犯。
冒犯啥了?明明孩子就是“性”的产物。
而他的儿子杀人正是因为青春萌动的“性”。正是没有良好的性教育,才会有那么多的性暴力。
总之看了这部剧,你不得不反思,我们都是怎么当父母的,孩子们都是怎么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