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诺奖得主丹·谢赫特曼北师港浸大开讲:好奇心驱动科学探索,改写教科书是使命

2025年3月24日,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教授现身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简称:北师港浸大/BNBU),以“从童年好奇到诺奖荣耀:科学与工程的探索之旅”为题,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讲,分享他在科研道路上的非凡历程,以及对科研和教育的深刻见解。

图片

谢赫特曼教授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82年,他发现了“准晶体”,这一新型材料具有与晶体相似的长程有序原子排列,却打破了学界认为原子在晶体内呈对称模式分布、具备平移对称性的传统认知。这一惊人发现瞬间在科学界掀起轩然大波,遭受了长达10年的反对。两获诺奖的莱纳斯·鲍林甚至公开质疑:“世界上没有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面对重重质疑,谢赫特曼教授被要求离开原研究小组。但凭借着在电子显微镜技术、晶体学和快速凝固材料领域的深厚专业积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复现证据的出现,准晶体最终得到科学界认可,彻底改写了化学家看待固体物质的方式。

在讲座互动环节,当被问及“如何坚信自己是对的”时,谢赫特曼教授自信回应:“因为我是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专家,同时精通晶体学和快速凝固材料,这种复合专业背景是他人所不具备的。”他强调,科学家要在掌握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推动变革,前提是成为热爱领域的专家。他还大胆放言:“欢迎复现我的实验来证伪,但不要用旧教科书反驳——科学家的使命就是改写教科书!”

回顾科研生涯,谢赫特曼教授认为,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前进目标,而非消极障碍。面对复杂知识和科研难题,他通过时间沉淀、经验积累与全情投入,努力成为电子显微镜技术领域的专家;对于力所不及之处,则积极与其他科学家协作攻关。他指出,优秀论文往往源于研究者们的多维贡献,科学家不仅要成为领域专家,还要持续学习、保持合作精神、对世界永怀好奇。

谢赫特曼教授的科研成就,最初源于童年时的好奇心。他回忆起小学时,科学老师带来一台显微镜,他第一个冲上去观察,叶片切片细胞质在镜头下流动的神奇景象,让他深深着迷,课后还向老师恳求每周都带显微镜来。这段经历让他深感教师呵护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性。他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育更好的人,而非单纯传授知识。“学习知识会让你变得博学,但接受教育会让你发展得更全面。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更好地体察、理解并倾听他人,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且乐于助人。”

如今84岁的谢赫特曼教授,仍对自然、人类心理和技术发展充满好奇。在北师港浸大参观时,学校教授研发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技术令他印象深刻,他惊喜于高校在这一通常由工业界主导的技术领域进行研发,并鼓励青年科研者结合理论探索与实际问题,以科技与合作造福人类。

此外,谢赫特曼教授还分享了对现代科技、AI等话题的看法。他盛赞当今世界众多科技突破,列举沃尔夫奖、诺贝尔奖背后的惊人发现,称人类在理解自然规律和创造美好生活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谈及AI,他表示日常生活中常使用AI检查信件语法、搜集演讲资料,但PPT仍坚持自己制作。他看好AI前景,认为它将极大改善生活,比如解决公共交通堵塞问题。在教育领域,AI可辅助学生预习和扩充知识,教师则应引导学生高效运用,避免过度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谢赫特曼教授在大学开设“技术创业”课程,30年间累计培养超万人,25%的学生尝试创业。他感慨人生重大转折常源于偶然,如与同事的对话确定研究方向,偶然的工作机会让他回到以色列。他告诫大家,不要把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要明智生活,永葆探索热情,也许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发现,就藏在某个“偶然”之中。

文|何叶舟 宋可嘉 俞诗颖 邓雅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