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一则看似平静的彭博社报道,将李嘉诚的名字,再次钉在了国家战略与资本背叛的十字路口上。
据知情人士披露,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长和集团)正在按原定计划,与美国金融巨头贝莱德推进港口资产出售事宜,交易包括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两座港口。
尽管中国各界已释放明显不满信号,交易谈判仍未受丝毫干扰,目标仍是——在4月2日前完成协议签署。
这不是普通交易,这是精算后的切割,是一位港商对国家脉络的精准背刺。
港口出售,不是资本运作,而是利益投诚
两座港口,分守巴拿马运河东西大门,是全球航运体系的黄金咽喉。它们不只是经济资产,更是地缘杠杆,是战略压舱石。在全球港口博弈白热化、美国对华围堵愈演愈烈之际,李嘉诚却要将这两座“卡脖子”的关键资产,送进美国资本的怀里。
更讽刺的是,收购方并非匿名外资,而是贝莱德——那个被全球舆论一致认定为华尔街与白宫之间的“金融中枢”。李嘉诚看似在套现,实则在押宝;而他押的,不是市场,而是敌方资本的青睐。
国家关切、社会质疑、港媒连日抨击皆未能撼动其一丝意志。似乎对他而言,“国家”只是可变换的地理标签。
李嘉诚的脱身之术,从不是风控,而是弃船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从抛售内地资产、再到今天挥手港口命脉,李嘉诚用几十年时间,把“财尽其用,利尽其逃”的奸商精髓演绎到极致。
他不是在撤资,不是在做减法,是在做切割。
他从不正面回应外界质疑,而眼下这场港口交易,正是他终极脱身的“谢幕手笔”。
而他“谢幕”的方式,是把国家的战略资产,放上西方资本的拍卖台。哪怕拍卖槌响的那一刻,回荡的是国家利益的碎裂声。
李嘉诚曾经被誉为“华人资本的灯塔”,但今天他更像是这座大厦的拆解者。他口口声声说“商人无祖国”,但真正令人不齿的,并非他赚钱的本事,而是他在关键时刻始终选择站在祖国利益的对立面。
2013年,他开始清空在内地的地产投资;2024年,他着手出售内地医疗领域股份;25年,他选择把手中最具战略价值的海外港口,托付予西方金融巨兽。
而所有这些撤退,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能卖多快卖多快。
李嘉诚和他的长和集团不是在谋局,而是在拆桥。他赚完了中国的钱,却从不打算为中国留下哪怕一块砖头。
他不是中立者,是现实的投降者
很多人替李嘉诚辩护,说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但事实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资本早已不可能“纯粹”。当你的资产遍布全球关键节点、当你的交易攸关国家安全,继续标榜中立,不过是精致利己的遮羞布。
在资本全球化回撤、国家安全红线日益清晰的今天,李嘉诚还能躲多久?还能装多久?
他这场精心计算的港口交易,或许短期内仍能顺利完成,但终将被历史钉在“投诚式撤资”的案例里——清晰、冷漠、可耻。
港口未必会被封锁,但李嘉诚已在国人心中关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