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月历——花彩雀莺
♫. ♪~♬..♩
你好—2025
你好,四月
档案
中文名:花彩雀莺
英文名:White-browed Tit-warbler
学名:Leptopoecile sophiae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无危(Least Concern)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未收录
春光烂漫,这只可爱的“四月之鸟”迎着这春色飞来。2023年,摄影师李强在中国青海祁连县拍摄到这只美丽的花彩雀莺,它在清晨的松林里欢快地觅食。
如花般炫彩的小鸟
01
前苏联于1981年发行的花彩雀莺邮票
1873年,从科考行中归来的俄国博物学家尼古拉·赛维佐夫为了表达对鼎力支持自己工作的妻子索菲娅·亚历山德罗芙娜的感激,对一种产自天山山脉的雀形目鸟类冠以了“索菲娅”之名。这便是我们的四月之鸟——花彩雀莺。
与许多其他鸟类一样,花彩雀莺的雌鸟要比雄鸟看起来朴素的多 © Pavel Shukov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C 4.0
与长尾山雀们同科的花彩雀莺体型娇小,甚至不及麻雀大,但在这小小的身体上却有着十足丰富的色彩。雄鸟的羽色在靛蓝、绛紫、亚麻色之间丝滑地过渡渐变,在光线下流转出变幻的色彩,使得每一位踏足西部山地的自然爱好者都怀揣期待,渴望在山林间一睹它们的身影。
02
高山住民
花彩雀莺常与高山上的针叶树一同出镜
© Konstantin Romanov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C 4.0
花彩雀莺栖息在中亚与东亚的中高海拔山地针叶林与灌木丛中,它们的分布区环绕着青藏高原,从天山山脉起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向东,一直延伸至四川与甘肃等地。
花彩雀莺的分布范围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nd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2009
与我们对“候鸟”的常规认知不同的是,花彩雀莺并不会进行跨越经纬的长距离迁徙,而是会根据季节与气候情况前往不同的海拔,也就是“垂直迁徙”(Altitudinal Migration)。因此,花彩雀莺在夏季通常会留在高海拔地区进行繁殖,而在冬季前往低海拔地区以规避山上的暴雪与低温。
要是山上下暴雪的话可就待不住啦
© Pavel Shukov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C 4.0
共筑爱巢
03
养家糊口不容易
© Douwe de Boer via Observation.org CC BY-NC-ND
花彩雀莺们在秋冬季节便会开始寻找配偶,至早春时就已经完成配对了。待到夏季,高山上水草丰茂时,花彩雀莺们就会紧锣密鼓地开始自己今年的生育计划。
花彩雀莺偏好于在茂密的灌木丛中筑巢。整个施工过程会持续两周左右,期间夫妇双方会平等地承担筑巢工作,且分工明确:雄鸟主要负责外出收集各式巢材,雌鸟则留在巢点接收材料主持搭建。
隐藏在枝桠间的花彩雀莺巢
© Lu et al. 2009, The Cooper Ornithological Society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鸟巢的形象总是像一个小碗或是杯子一样,里面“盛”着一窝小鸟。的确,许多雀形目鸟类的巢都呈向上开放式的杯状,但花彩雀莺的巢却是一个封闭的球型。
亲鸟以既有的灌木枝干为支撑,在此基础上用细枝、地衣、苔藓、树叶、蛛丝等材料构建出框架。在整体结构完成后,亲鸟还会在巢内铺上羽绒和羊毛等材料进行“精装修”,增强巢内的保温性。
有趣的是,花彩雀莺所采用的材料与结构使得整个巢体坚韧且富有弹性,特别是鸟巢的出入口,就像毛衣的领子一样,在亲鸟通过后自动收紧,可以防止其他不怀好意的动物溜进巢内。
在鸟巢完工后,花彩雀莺夫妇会继续相互协作,一起孵蛋育雏。小鸟会在破壳约20天后离开鸟巢,再花上约一周的时间留在父母身边熟悉环境,之后便可以独立生活啦。
04
值得重视的高山生态
雄伟的雪山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脆弱 ©张天皓
和前两个月介绍的白腰朱顶雀及暗绿绣眼鸟相比,花彩雀莺虽然甚少被作为宠物捕捉,但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要来得更为复杂且难以捉摸。上世纪60至70年代,部分位于哈萨克斯坦的花彩雀莺种群迅速衰退,从当地的常见鸟变成了罕见物种;吉尔吉斯斯坦西部山区虽然有着合适的生境,却从未有过花彩雀莺的记录……
这些让人难以琢磨的现象背后的原因至今未被完全破解,但主流意见认为人类活动在中高海拔地区的扩张所带来的森林破坏、栖息地碎片化及过度放牧等因素都为花彩雀莺的生存带来了显著的影响。此外,高山生态系统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也进一步加深了未来的不确定性。针对花彩雀莺及其他高山特有物种的保护需建立在更加深入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多元合作来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作者 张天皓
业余鸟人,伊利诺伊大学环境科学系本科,南加州大学环境数据专业硕士
编辑:施雪莲、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