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河源市水务局、惠州市水务局、东莞市水务局、深圳市水务局等相关单位的30余名工作人员,怀着崇敬感恩之情,来到寻乌县开展“东江探源”活动。登上东江源头的三标乡桠髻钵山,站在山巅俯瞰,只见苍翠林海掩映下的东江源瀑布如银练垂落,股股清泉顺着山势潺潺流淌,逐渐汇聚,最终奔腾成浩荡的东江,滋养着珠三角和香港4000万同胞。
今年是东江水供港60周年,作为东江源头县,寻乌一直秉持“一泓清水向南流”的使命担当,坚守着对生态与责任的庄重承诺,用壮丽实践谱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
生态秀美的东江源瀑布。刘加鸿 摄
退果还林
寻乌不仅是东江源头县,同时也有着“中国蜜桔之乡”“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曾经,柑橘产业是寻乌县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高峰时期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达60万亩,年产值超30亿元。然而过于密集的果园开发,导致东江源头水土流失加剧,威胁水质安全。
距离县城9公里的三标九曲湾水库,地处寻乌水系上游,曾经是寻乌县唯一的饮用水源,决定着县城十余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同时影响着下游出境水质的好坏。
“如果在九曲湾水库旁边种柑橘,那农药肥料就会顺着雨水排到水库里面,再加上水土流失等因素,水库的水质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曾任三标乡林业工作站站长的潘其坤向记者介绍,在15年前,九曲湾库区独特的气候和山地资源优势,吸引了附近村民纷纷开山种果。
为了保护水库水质,确保珠三角以及香港同胞喝上干净、放心水。从2010年起,寻乌县重点对九曲湾库区中心区域实施退果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果还林近千亩,投入资金1730余万元。针对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周边1.2万亩重点区域,寻乌县创新“林地赎买+生态移民”机制,投入林地赎买总资金2.599亿元,通过多种补偿方式鼓励东江沿岸的农民们退出果树种植,达到生态改善和民生保障的双重目的。
黄圣松是三标乡三标村的村民,也是一名老党员。从2005年开始,他陆续在九曲湾库区附近种植了6000多株脐橙树,通过销售脐橙走上了致富路。黄圣松的百亩果园,距离九曲湾水库仅500米,自然在退果还林首批砍树范围之列。
“当时我每年靠卖脐橙就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家里的人都很舍不得,但是作为一名老党员,就应该带头作示范,要确保香港同胞喝上干净、放心的饮用水。”思虑再三,黄圣松响应政府的号召,带头砍掉了自家已进入丰产期的百亩脐橙。
像这样的事例在东江源头的三标乡比比皆是。正因为这些党员的主动作为、三标群众的自我牺牲,九曲湾水库上游、沿河两边的林相和水土保持情况得到明显好转。
现在的九曲湾库区,周边绿树环绕、草木成荫、鸟语花香,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曾经肆虐的蓝藻水华也已经销声匿迹多年。库区旁,水质检测站24小时不间断检测水质,如今,东江干流寻乌水出境断面水质从2016年以前的Ⅴ类提升并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有力保障了粤港地区的饮用水源安全,构筑起了大湾区“生态水塔”。
这些年来,寻乌县森林覆盖率从1979年的45%提升至82.37%,全县柑橘种植面积也从高峰时期的60万亩减少到如今的28万亩。一增一减之间,换来的是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清澈的河流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治理后的文峰乡上甲村稀土矿山公园。曾伟朗 摄
矿山修复
漫步在上甲村柯树塘,14.5公里的自行车道蜿蜒于苍翠的绿植间,远处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不少游客来到这里,用手机记录下这幅山水相映的画卷。
然而十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支离破碎的“白色荒漠”——裸露的矿坑如大地的疮疤,雨季泥沙裹挟着稀土尾矿冲入东江,浑浊的河水诉说着生态的创伤。
作为南方稀土王国,寻乌县为国家工业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矿产资源,却也因粗放开采付出了沉重代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持续30余年的大规模无序开采,加上落后生产工艺和粗放管理模式的影响,当地遗留下大面积的废弃矿山,造成了水土流失、矿区沙化、环境破坏、水质污染等诸多问题,昔日的绿水青山变成了“白色沙漠”。2012年,寻乌县下决心根治“生态伤疤”。可是,要在“白色沙漠”上再造“绿水青山”,是个大难题。
“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很大的挑战。”寻乌县自然资源局事业发展中心干部邱华西把最初的治理情形形容为“九龙治水”,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林业等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治理效果不佳。新植树苗屡遭水土流失冲毁,补种后又因上游污水导致氨氮超标枯死,陷入治理失效的恶性循环。
2017年,赣州市被纳入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寻乌将“九龙治水”转为“合力修复”,开展一体化治理。
探索“三同治”的治理模式,即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从源头减少水土的氨氮含量;下游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完善水终端处理设施,确保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由此,14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全面完成,当地土壤得到改良、水质得到改善,植被覆盖率从10.2%提升至95%。
寻乌县还利用综合整治后的存量工业用地,建成了工业用地平台,入驻企业110余家,新增就业岗位万余个,直接收益6亿元以上,实现“变废为园”。通过“生态+光伏”,实现项目年发电量4200万千瓦时,年经营收入达4000万元。利用修复后的5600余亩土地种植油茶树、百香果等经济作物,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和耕种环境。通过促进“生态+旅游”,实现“绿”“游”融合发展,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000万元,带动了周边村民收入增长,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如今,寻乌县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经验先后获评全国首批山水工程15个优秀典型案例之一、2024年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等,成为中国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之一,为全国乃至全球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提供示范样板。
生态移民
清晨的桠髻钵山薄雾缭绕,在三标乡东江源村旧址,新栽的枫香树已抽出嫩芽,山间潺潺溪水奔向远方。7年前,这里曾是2297名村民世代生活的家园;7年后,这片土地褪去果园与民居的痕迹,化作珠三角和香港4000万同胞“生命之源”的生态屏障。
2017年,寻乌县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对三标乡东江源村、图岭村和长安村5个村小组的592户2297名村民进行整体移民搬迁。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将告别这座世代居住的大山,走进一个全新的未知地开始新的生活。
“这是之前东江源村的原貌图,当时这块区域住了大概有50余户人家,现在大家都搬迁到县城里去了。”在三标乡党政办主任张昌权的电脑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张东江源村搬迁前的原貌图。
照片里,村民的房子密密麻麻、星罗棋布,屋外的山头栽种着一株株柑橘树,看不出一点现今原生态的影子。张昌权介绍说,依据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红线,三标乡所辖的东江源村、图岭村整村搬迁,长安村涉及半个村的范围,所以被称为“两个半村”。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当地通过支部带领、党员带头的方式,动员46名党员第一时间签约、率先拆除旧房,带动592户2297人在一年半时间内顺利迁出,完成了寻乌县有史以来涉及区域最广、户籍人口最多、难度最大的生态保护区整村移民搬迁工程。
令“两个半村”移民们欣慰的是,新家园并没有让大伙失望。走进东江源生态移民安置点——位于学习社区的思源佳苑小区,只见小区道路宽阔平坦,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小学、幼儿园、汽车站、超市、篮球场等公共设施齐全且完善,让搬迁群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与便利。
不仅周边的配套设施齐全,小区附近还同步建设了综合物流园、电商和客服产业园、通用设备制造园等就业平台,为进城的移民们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群众生活、就业实现了便利化、就近化。“村民搬到县城之后,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无论是想继续发展种植业,还是到县城找工作、自主创业等,我们都尽力提供资金、政策上的扶持。”东江源村党支部书记谢森中介绍。
东江源村移民何恩卿搬到移民安置区后,入职了附近的空压机制造厂,有了固定的收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以前在村里要么开山种树,要么出门打工。搬迁以后居住条件变好了,就业挣钱的机会更多了,腰包也鼓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把日子过好。”搬迁之后,何恩卿家从土坯房变成了小区房,夫妻双方从在外打工到家门口就业,孩子也不再是留守儿童,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如今,东江干流寻乌水出境断面水质从2017年的Ⅲ类提升并稳定在Ⅱ类及以上,其间2021年水质达Ⅰ类。东江源头周边的耕地通过退耕还林得以休养生息,源头区桠髻钵山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成为极佳的水源涵养地。
守山护林
在寻乌县桠髻钵山,这片滋养着珠江流域东江水系的源头之地,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桠髻钵护林队,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惧孤寂和危险,守护着桠髻钵山的苍翠林海,用心呵护着东江源头的碧水清泉,成为东江碧水长流的“绿色卫士”。
天刚蒙蒙亮,护林队的队员们已经整装待发,一辆摩托车、一面防火警示旗、一个宣传喇叭,便是护林员们巡山护林的“法宝”。所有行头准备完毕,便开始了新一天的进山巡护,护林员的身影穿梭在陡峭山路间,成为山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桠髻钵山护林队现有护林员10余个,管护东江源林地19000余亩,主要是检查森林防火,防止不法人员乱砍滥伐、偷猎野生动物等,及时制止不法行为,确保林区安全稳定。”说起护林队的情况,生态护林员陈生东如数家珍。
陈生东是护林队的老队员,也是土生土长的三标乡人,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每一条蜿蜒的小路、每一棵古老的树木都像是他的老朋友。
在日常工作中,护林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山林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巡护工作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还考验着队员们的耐心和细心。夏季,山林中蚊虫肆虐,队员们常常被叮咬得满身是包;冬季,寒风刺骨,山路湿滑,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巡山时意外滑倒受伤是常有的事,但他们始终坚守,以每天16公里的里程丈量着脚下的绿水青山。
护林员何洪先是东江源村移民搬迁的亲历者,他最先带头响应。搬迁后,何洪先又回到这片养育他的土地,自愿加入桠髻钵山护林队,肩负起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的重任。
“这里是我的家乡,看着这片熟悉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好,我非常高兴。这几年,经常有广东和香港的游客来探寻东江源头,看到他们都竖起大拇指,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一定继续把东江源头的山林保护好。”何洪先开心地说。
除了日常巡护,护林队还定期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利用森林防火劝导站向周边居民普及防火知识,引导村民保护生态资源。多年来,在护林队的努力下,东江源头的森林火灾发生率始终保持在极低水平。
护水必先护林,保护好东江源头林区,意义重大。如今,寻乌县森林面积近286.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37%;聘请基层护林员1211名,人均护林面积2362.76亩,生态护林员已成为推进美丽寻乌生态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
城区马蹄河成了白鹭的栖息地。寻乌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系统治水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赣粤一家亲,同饮一江水”。多年来,寻乌县以“源头担当”扛起生态保护重任,充分运用长效机制、科技赋能、系统治理,以精心呵护“一江清水”的生动实践,打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动人景观。
走进寻乌县城区居民的饮用水源地之一的三标乡九曲湾库区,只见碧波荡漾,水清岸绿,宁静的湖面上难觅漂浮物。三标乡副乡长罗明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和改善县城饮用水源,三标乡在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净化河道水质的同时,形成整体推进、上下协调、左右配合的河长制管理格局,实行河道巡查清理机制,减少河道水质污染。
漫步在马蹄河畔,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一群白鹭正休闲戏水,岸边的新绿与清澈的河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春日风景画。居民们茶余饭后,都喜欢来到这里散步、锻炼,欣赏水清岸绿的宜人景色。
寻乌县通过实施马蹄河水系治理工程,在河畔打造各具特色、功能实用的公共滨水空间,有力提升了片区的人居环境,让市民多了一个放松身心的理想空间。据寻乌县水利工程技术保障服务中心主任潘剑辉介绍,马蹄河水系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对河道梳理纵坡、驳岸改造、清淤疏浚及卡口拓宽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防洪体系改善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及截污系统完善工程。在满足城市防洪达标的基础上,通过污水收集、生态修复等措施改善河道水质,实现滨水空间的开放,最大限度地共享河流资源,提升片区人居环境。
为进一步推进东江源区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寻乌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设立东江源寻乌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站便是其中之一。
东江源寻乌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站位于南桥镇南龙电站,于2024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综合运用自动监测、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以及软件分析等技术的在线自动监测站。监测站设定了铜、锌、硒、镉等20项金属因子监测指标,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水质检测,做到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并与下游广东龙川寻乌水监测站联动监测预警,提高了水质监测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为相关部门提供及时的决策依据。
随着东江源生态保护成效的持续显现,寻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依托“河长制+生态旅游”模式,在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建成生态科普长廊8公里,打造亲水观鸟平台12处,年接待生态研学游客超15万人次,东江源的“生态绿”成为寻乌最闪亮的底色。
千里东江清,碧水自此流。从海拔1101.9米的东江源头桠髻钵山到400公里外灯火璀璨的香江两岸,这条跨越时空的“生命之源”,永续滋养着沿线万物生灵。此刻,依托东江一泓清水,寻乌与大湾区的经贸往来愈发紧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脉清泉持续滋养三地,成为连接彼此、奔赴辉煌明天的永恒纽带,续写着“一江连三地,碧水映初心”的时代新篇章。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特约记者王宏伟 通讯员徐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