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希望丨一场约定传承冰上梦想

图片


图片












当哈尔滨亚冬会盛大落幕,祖国最北的这片黑土地上,悄然掀开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冰雪覆盖的训练场,汗水浸湿的衣衫,无数次的跌倒与站起,共同编织着一段段追梦的故事。他们,是龙江体育的未来之星,是奥运舞台上的潜在主角,更是这片土地上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在这个群体中,有初露锋芒的少年,也有蓄势待发的青年,他们怀揣着对体育的无限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日复一日地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只为那一天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在他们的背后,是教练的辛勤付出,是家人的默默支持,更是这片土地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和不断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是什么力量驱动着这些年轻的面孔不断挑战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在后亚冬时代,黑龙江又将如何布局,为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能够站在世界之巅的体育人才?后亚冬时代伊始,维度新闻联合黑龙江省体育局推出特别栏目《希望》。让我们在文字和影像中走近龙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日常,从这些“冠军新苗”的故事里,感知这片土地上属于竞技体育的未来与希望。

图片

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

在黑龙江省的东部,蜿蜒的倭肯河与挠力河环拥着一座城市——七台河。当你来到这座位于祖国东北边陲的城市,凛冽的寒风中仿佛都弥漫着冰雪运动的独特气息。它曾因煤炭产业而在我国工业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近些年来,短道速滑更是让这座城市的名片熠熠生辉!

时间回溯到几十年前,孟庆余作为短道速滑的开拓者,在七台河播撒下了短道速滑的种子。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教练员们,如同虔诚的守护者,培育出一代代的速滑名将,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冰雪传奇。


图片


“一个约定”


36岁的张利增,现在已经是一位“金牌教练”了,而这一切皆始于2015年的“一个约定”。

张利增7岁开始练习滑冰,他的两位老师分别是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奠基人”孟庆余和前国家短道速滑队教练、牡丹江名帅丁自来。在两位名师的教导下,张利增本可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因伤病困扰,20岁的张利增无奈在2009年退役。

2013年,张利增和爱人朱娇野前往上海发展。经过两年打拼,两人的年薪达到30万,并在上海购置了一套房产,准备在上海扎根。但此时,一个电话打乱了他们一家的计划。

2013年,七台河建成了室内冰场,结束了“靠天吃饭”以及去哈尔滨“借”冰场的局面。但当时七台河市体校的运动员数量极少,不仅需要扩充后备力量,还得拿出成绩。于是,从七台河走出去的张利增“入”了时任七台河体育局局长陈岩的“法眼”。随后,陈岩拨通了张利增的电话。

图片

张利增在采访中

“当时我与陈局长的对话仿佛就在昨天。陈局长跟我说,‘你是年轻教练,我跟你先小人后君子,你组建的队伍是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少儿业余体校重点班,但你只有一年时间,做得好留下,不行你就哪来的回哪去’。”张利增回忆道。

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言,这确实是一个超高难度的挑战。

图片

七台河速滑馆




图片

“不破不立”


最初,张利增的重点班仅有3名队员。

“其他队伍的教练都是我的前辈,在大家眼中我还是个毛头小子,怎么就成了重点班的主教练呢?而且别人队里的好苗子,没理由输送给我。”张利增苦笑着说,“那时候真的是四处求人,因为招的都是七八岁的孩子,要去哈尔滨训练,很多家长都不放心。为此我甚至还请过家长吃饭,一次次地和他们谈心。”最终,重点班招来了17个孩子,其中就有杨婧茹、孙枭这两位未来的世界冠军。

“带着17个不到10岁的孩子,既要负责训练,又要照顾生活,不得已我只能向爱人求助。”张利增说。作为运动员出身的朱娇野自然明白其中的艰辛,于是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队伍“大管家”的职责。从此,朱娇野给小队员们辅导功课、做饭,甚至还学会了滑冰,成为张利增的第一任助教,在丈夫不在时带队训练。

在哈尔滨训练了几个月后,七台河举办了一场比赛。张利增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我要带着队伍‘杀’回去,跟他们比个高低!”一番比试下来,孩子们的成绩“合格”了,张利增也得到了七台河的老教练们的认可。用张利增自己的话讲,“第一阶段成功了”。

图片

每天训练结束后,张利增都会与孩子们进行总结

在夫唱妇随的日子里,小队员们越滑越好,但两口子的日子却越过越艰难。“当时我的工资每个月只有1500元,我爱人是义务劳动,没有工资。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孩子,上海的房贷每个月还要5000多块,基本就是在吃老本。”张利增告诉记者,“因为这事我还去找过陈岩局长,在他办公室我还哭了一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真的有点扛不住了。后来我们干脆把上海的房子卖了,这才挺了过来。”提起当年的事,张利增说得云淡风轻,可这背后的艰辛,恐怕只有他们一家自己清楚。

 图片

业余体校的小队员在训练中




图片

“更多希望”


2021年4月,黑龙江省体育局开启“省队市办”的新模式,面向全省招生。通过多方面考核测试,组建了黑龙江省七台河短道速滑青年队。同时,将七台河职业学院冰上训练中心作为试点,推行“省队院办”人才培养模式。张利增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些。

与此同时,张利增还收到了国家队的征召,备战北京冬奥会。张利增承担了配合武大靖、任子威做弯道牵引训练的任务。备战期间,张利增的体重从76公斤掉到67公斤,“瘦了挺好,人显得精神多了。”张利增笑言。体重降下去了,更先进的理念却装进了张利增的脑袋。

2023年,张利增备战韩国江原道冬青奥会。在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的比赛中,张利增和刘晓亮教练商定采取“兔子战术”,让杨婧茹一战成名,与李金恣成功包揽金银牌。

图片

王佳越在训练中

图片

张润在训练中

目前,张利增率领的七台河短道速滑专业队成绩斐然。其中,王佳越获得2024-2025赛季全国短道速滑U系列第四站比赛女子B组500米金牌,以及2024-2025赛季全国短道速滑青少年锦标赛女子B组500米金牌、3000米接力银牌、1000米铜牌。

小将张润通更是包揽了2024-2025赛季全国短道速滑U系列4站比赛的男子C组全部个人单项8枚金牌,获得了2024-2025赛季全国短道速滑青少年锦标赛男子C组1000米金牌和2000米接力金牌。

图片

张利增在训练中

如今,张利增已经成为七台河第四代速滑教练员中的领军人物。从2016年至今,张利增向国家队、省队、省体校跨级或直接输送运动员65人。他教过的学生获得青冬奥运金牌2枚,世界级奖牌22枚,亚洲级金牌7枚,国家级金牌84枚,省级金牌200余枚。其中,张延、杨婧茹、孙枭、张澜馨等人在国内外比赛中成绩优异。

“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我深知责任重大。我也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未来之星、更多的希望的种子。”

图片

短道速滑一代代的传承




图片

岁月不负耕耘人,七台河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2位闪耀世界体坛的短道速滑冠军。如今,后亚冬会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七台河速滑运动传承的传奇故事,正迫不及待地翻开新的篇章,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大步迈进。

记者丨贾  博、韩  雪

编辑丨戴瑞函 审核丨张  宇

统筹丨张 宇 监制丨曲立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1)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