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
在黑龙江省的东部,蜿蜒的倭肯河与挠力河环拥着一座城市——七台河。当你来到这座位于祖国东北边陲的城市,凛冽的寒风中仿佛都弥漫着冰雪运动的独特气息。它曾因煤炭产业而在我国工业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近些年来,短道速滑更是让这座城市的名片熠熠生辉!
时间回溯到几十年前,孟庆余作为短道速滑的开拓者,在七台河播撒下了短道速滑的种子。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教练员们,如同虔诚的守护者,培育出一代代的速滑名将,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冰雪传奇。
“一个约定”
36岁的张利增,现在已经是一位“金牌教练”了,而这一切皆始于2015年的“一个约定”。
张利增7岁开始练习滑冰,他的两位老师分别是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奠基人”孟庆余和前国家短道速滑队教练、牡丹江名帅丁自来。在两位名师的教导下,张利增本可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因伤病困扰,20岁的张利增无奈在2009年退役。
2013年,张利增和爱人朱娇野前往上海发展。经过两年打拼,两人的年薪达到30万,并在上海购置了一套房产,准备在上海扎根。但此时,一个电话打乱了他们一家的计划。
2013年,七台河建成了室内冰场,结束了“靠天吃饭”以及去哈尔滨“借”冰场的局面。但当时七台河市体校的运动员数量极少,不仅需要扩充后备力量,还得拿出成绩。于是,从七台河走出去的张利增“入”了时任七台河体育局局长陈岩的“法眼”。随后,陈岩拨通了张利增的电话。
张利增在采访中
“当时我与陈局长的对话仿佛就在昨天。陈局长跟我说,‘你是年轻教练,我跟你先小人后君子,你组建的队伍是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少儿业余体校重点班,但你只有一年时间,做得好留下,不行你就哪来的回哪去’。”张利增回忆道。
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言,这确实是一个超高难度的挑战。
七台河速滑馆
“不破不立”
最初,张利增的重点班仅有3名队员。
“其他队伍的教练都是我的前辈,在大家眼中我还是个毛头小子,怎么就成了重点班的主教练呢?而且别人队里的好苗子,没理由输送给我。”张利增苦笑着说,“那时候真的是四处求人,因为招的都是七八岁的孩子,要去哈尔滨训练,很多家长都不放心。为此我甚至还请过家长吃饭,一次次地和他们谈心。”最终,重点班招来了17个孩子,其中就有杨婧茹、孙枭这两位未来的世界冠军。
“带着17个不到10岁的孩子,既要负责训练,又要照顾生活,不得已我只能向爱人求助。”张利增说。作为运动员出身的朱娇野自然明白其中的艰辛,于是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队伍“大管家”的职责。从此,朱娇野给小队员们辅导功课、做饭,甚至还学会了滑冰,成为张利增的第一任助教,在丈夫不在时带队训练。
在哈尔滨训练了几个月后,七台河举办了一场比赛。张利增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我要带着队伍‘杀’回去,跟他们比个高低!”一番比试下来,孩子们的成绩“合格”了,张利增也得到了七台河的老教练们的认可。用张利增自己的话讲,“第一阶段成功了”。
每天训练结束后,张利增都会与孩子们进行总结
在夫唱妇随的日子里,小队员们越滑越好,但两口子的日子却越过越艰难。“当时我的工资每个月只有1500元,我爱人是义务劳动,没有工资。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孩子,上海的房贷每个月还要5000多块,基本就是在吃老本。”张利增告诉记者,“因为这事我还去找过陈岩局长,在他办公室我还哭了一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真的有点扛不住了。后来我们干脆把上海的房子卖了,这才挺了过来。”提起当年的事,张利增说得云淡风轻,可这背后的艰辛,恐怕只有他们一家自己清楚。
业余体校的小队员在训练中
“更多希望”
2021年4月,黑龙江省体育局开启“省队市办”的新模式,面向全省招生。通过多方面考核测试,组建了黑龙江省七台河短道速滑青年队。同时,将七台河职业学院冰上训练中心作为试点,推行“省队院办”人才培养模式。张利增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些。
与此同时,张利增还收到了国家队的征召,备战北京冬奥会。张利增承担了配合武大靖、任子威做弯道牵引训练的任务。备战期间,张利增的体重从76公斤掉到67公斤,“瘦了挺好,人显得精神多了。”张利增笑言。体重降下去了,更先进的理念却装进了张利增的脑袋。
2023年,张利增备战韩国江原道冬青奥会。在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的比赛中,张利增和刘晓亮教练商定采取“兔子战术”,让杨婧茹一战成名,与李金恣成功包揽金银牌。
王佳越在训练中
张润在训练中
目前,张利增率领的七台河短道速滑专业队成绩斐然。其中,王佳越获得2024-2025赛季全国短道速滑U系列第四站比赛女子B组500米金牌,以及2024-2025赛季全国短道速滑青少年锦标赛女子B组500米金牌、3000米接力银牌、1000米铜牌。
小将张润通更是包揽了2024-2025赛季全国短道速滑U系列4站比赛的男子C组全部个人单项8枚金牌,获得了2024-2025赛季全国短道速滑青少年锦标赛男子C组1000米金牌和2000米接力金牌。
张利增在训练中
如今,张利增已经成为七台河第四代速滑教练员中的领军人物。从2016年至今,张利增向国家队、省队、省体校跨级或直接输送运动员65人。他教过的学生获得青冬奥运金牌2枚,世界级奖牌22枚,亚洲级金牌7枚,国家级金牌84枚,省级金牌200余枚。其中,张延、杨婧茹、孙枭、张澜馨等人在国内外比赛中成绩优异。
“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我深知责任重大。我也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未来之星、更多的希望的种子。”
短道速滑一代代的传承
岁月不负耕耘人,七台河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2位闪耀世界体坛的短道速滑冠军。如今,后亚冬会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七台河速滑运动传承的传奇故事,正迫不及待地翻开新的篇章,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大步迈进。
记者丨贾 博、韩 雪
编辑丨戴瑞函 审核丨张 宇
统筹丨张 宇 监制丨曲立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