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存故以新:建筑师孟凡浩的浙江乡村实践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虞欣幸

近四十年来,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跃升至2024年的67.0%,城市以工业化逻辑吞噬乡村资源,形成“城乡二元割裂”的困局:乡村空心化、老龄化加剧,大量传统村落因人口流失沦为“文化空壳”。在此背景下,保护和发展都十分重要,但实践中却容易陷入“二元对立”,或沦为符号化仿古的“盆景式保护”,或陷入资本驱动的商业化改造。

图片

建筑师孟凡浩的乡村实践,恰是对这一困局的回应。2016年,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的建成,让其乡村实践首次进入公众视野。这一项目以白墙黛瓦的现代江南聚落形态,回应了传统村落的肌理,既解决了村民的居住需求,又意外成为“网红村”,激活了当地文旅经济。东梓关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建筑师对乡村的设计提升,更证明了建筑在城乡关系中的社会赋能潜力——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建筑可以作为触媒,促进乡村自生长机制的复苏。

图片

图片

自此,孟凡浩的乡村实践从单一建筑项目,转向更为系统化的乡村振兴策略。他提出“存故以新”理念,主张以空间赋能与文化赋形重构乡村价值:前者通过建筑激活产业与社群的自生长机制,后者以设计转译传统文脉,使其融入当代生活。其浙江乡村项目——从飞茑集、余村、石浦、到古堰画乡、柴山岛——既是设计实验,更是对中国城乡关系演进的系统性思考。

图片

空间赋能:从物理改造到系统激活

孟凡浩的“空间赋能”超越建筑本体,通过整合政策、资本与社群资源,构建可持续的乡村生态系统。

图片

1、松阳·飞蔦集

新工旧艺,古村再生

图片

浙西南松阳县陈家铺村,是一座640年历史的崖居夯土村落,因交通闭塞面临“空心化”危机,全村仅剩五六十位留守老人。面对空心化的古村,孟凡浩以飞茑集民宿为触媒,采用“低干预”策略,完成了对古村落的再生实践。设计保留百年夯土墙与毛石基座,植入轻钢装配结构,既延续传统风貌,又满足现代居住需求。项目历时七年,从最初的4间客房发展为涵盖餐厅、悬崖咖啡厅的民宿集群,村民通过就业与农产品销售实现增收,从被动接受帮扶的脱贫对象转变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动参与者。

图片

飞蔦集的客房价格常年保持在1500-2500元/晚,在疫情期间仍达到90%的满房率。如今,陈家铺村已吸引160多位村民回归,业态从单一民宿拓展至书店、艺术家工作室、文创基地等,每年吸引游客40余万人,村民及返乡青年实现在村就业创业,平均年增收达2万余元。

图片

图片

飞茑集的成功印证了孟凡浩的理念: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通过现代技术激活传统工艺,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媒介。村民的回归与业态的多元,使陈家铺从“被拯救的客体”转化为”自我更新的主体“。

图片

图片

2、“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有机更新

唯一性与普遍性

图片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曾因风貌平庸、产业单一陷入发展瓶颈。孟凡浩提出“类型化改造”策略:对180户民居进行测绘,归纳提炼7种建筑原型,并制定适配的改造方案和图集,提供标准化改造方案。部分农居底层改造为商铺、工坊,植入“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文旅、文创企业入驻。如“文益社”将旧宅转化为青年创业基地,年孵化项目12个。

图片

图片

自2022年启动以来,该计划已吸引浙江大学、新浪微博、迷笛音乐等品牌入驻,并促成余村迷笛音乐节、余村全球发展学院等重要活动。2024年全国”两会“上,余村书记汪玉成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该计划带动了青年回流,也让村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等方式共享收益。如今,余村不仅是“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也是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的实践成果。

图片

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乡建的个案逻辑,以低成本、可复制性为核心,为全国“无特征村落”提供了更新样本。余村的蜕变证明,乡村现代化并非推翻重建,而是通过精准设计激发内生动力,在保留村民主体性的同时,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

3、象山石浦渔港古城活化更新

叠合记忆·古城焕新

图片

石浦渔港古城曾是中国四大渔港之一,商贸与渔业繁盛之地,但随着渔业衰退,逐渐沦为“历史布景”,空间秩序破碎。孟凡浩提出“叠合记忆”策略,通过空间缝合、业植入、品牌赋能重构空间叙事,在保留明清街巷与渔港核心空间的同时,引入非遗工坊、海鲜市集等新业态,使建筑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成为地方经济与文化复兴的载体。

图片

图片

石浦渔港古城先行区修缮改造工程于2023年11月正式启动,预计今年完工,将布局“一街两区八巷三广场”新场景,包括户外剧场、集市餐厅、艺术聚落、博物馆、书店、观海步道等丰富的业态。同时,石浦正在加速高品质文旅空间的布局,多元度假业态陆续落地,形成形态丰富的度假酒店集群。其中,象山凯悦酒店的入驻更提升片区品质,,也将进一步推动文旅消费升级。届时,石浦渔港古城将成为集游、娱、食、购、宿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焕发“渔乡味、烟火气、年轻态”。

图片

文化赋形:从符号复制到精神转译

孟凡浩拒绝“符号化仿古”的浅层叙事,主张以材料、工艺与空间的重构,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

图片

1、舟山柴山岛托老所:孤岛养老的“精神锚点”

图片

舟山柴山岛96名留守老人面临医疗匮乏、社交孤岛化困境。面对岛屿乡村养老资源短缺的问题,孟凡浩在舟山柴山岛开展公益实践。设计保留原有建筑结构,通过局部空间调整,增设坡道、无障碍卫生间与公共活动区,使建筑成为全岛养老核心,也成为全岛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建筑采用渔船意象的造型,并结合本土材料,既唤起老人的集体记忆,又赋予空间精神归属感。

随着“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的推进,柴山岛被定位为“艺术度假岛”,吸引政府关注。托老所不仅提升了养老条件,也成为召开民生议事堂的核心场所,真正实现“建筑即关怀”。

2、丽水古堰画乡艺术中心:超尺度与日常性

图片

在丽水古堰画乡艺术中心的设计中,孟凡浩挑战了文化建筑的精英化倾向。项目以“悬浮巨构+烟火小盒”的并置策略——超尺度悬浮体量承载艺术展陈,与远山呼应,成为小镇视觉地标;底层错落有致的“烟火小盒”融入街区肌理,承载市集、休闲等功能,构建全时态生活场景,平衡机构性与公共性。

图片

文化空间的价值在于被使用而非被观赏,孟凡浩提出“运营前置”概念,设计前期即协同业主规划运营,引入复合业态,使其成为“小镇社区中心”,让文化价值与经济动相互渗透。自2024年开馆以来,“中法60周年文化作品展”“山水滋美——2024风景油画展”等持续吸引人流,更成为跨界融合试验场——“艾莱依秋冬发布会”借山水与建筑为舞台,引发热议。

图片

通过消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古堰画乡艺术中心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场景化建设,将艺术能量变为“大流量”,充分发挥古堰画乡“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使艺术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性触媒。

结论:从建造到链接:乡村的另一种方法论

当前,中国正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乡村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品,而是城乡融合的关键支点。浙江以“千万工程”率先探索乡村振兴,催生一批示范案例,逐步形成可借鉴的乡村发展模式,构筑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浙江经验”。孟凡浩的“存故以新”理念,正是这一进程的方法论缩影——以设计为触媒,在历史基因中注入当代能量,让建筑成为链接城乡资源、激活内生动力、重构文化认同的媒介。

图片

孟凡浩通过文化赋形与空间赋能两大路径,重构了乡村的价值链。在乡建实践中打造了多个标杆性项目——从东梓关的范式觉醒到余村的普遍性探索,从飞茑集的新旧共生到柴山岛的社会关怀,其作品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让乡村成为“活态的生活场域”而非标本式展陈,为中国式城乡融合提供新的可能。当下,浙江正在深入开展建筑师、工程师下乡行动,以建筑赋能乡村,用专业助力振兴,更多像孟凡浩一样的建筑师将在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大舞台上挥毫泼墨,绘就诗画浙江和美乡村新画卷。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