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美国3月Markit制造业PMI初值再度跌破荣枯线,叠加4月2日“对等关税”裁决窗口临近,加拿大此时宣布提前大选,传递出什么市场信号,投资者又应该如何解读?
解读:
标普全球最新数据显示,美国3月制造业PMI跌至49.8,再度回落萎缩区间,验证上月创下的两年高点仅是关税预期下的短期脉冲式增长。具体分项上,原材料价格指数攀升至2023年4月以来峰值,而生产、就业指标年内首次回落,新订单增长几近停滞,显示随着关税政策逐步落地,企业提前备货动能减弱,产能收缩迹象显现。尽管服务业活动有所回升,但投入价格指数飙升至60.9的22个月新高,反映出除关税因素外,财政支出收缩导致的基建服务供给受限正在推升小企业运营成本。服务业商业活动转暖更多体现季节性特征的短期需求,在高基数效应和成本传导压力的双重制约下,其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数据来源:标普全球
加拿大总理卡尼上任不足一月即宣布提前举行联邦大选,这一战略决策源于多重博弈逻辑:其既延续了前总理特鲁多对美加征300亿商品25%关税的“对等反制”政策惯性,亦借势特朗普威胁激发的民意反弹窗口期,自由党支持率在三个月内实现V型逆转(从落后保守党25个百分点至39%反超),旨在通过选举锁定政治红利以组建多数政府强化执政效能。选择在4月2日中美关税裁决敏感时点启动大选,实为预设政策缓冲区——若美国在选举期间升级关税,加方可顺势激活“选民情绪杠杆”实施二次反制,而2023年加拿大占美国进口总额13.7%的深度依存关系,使得关税战升级将直接冲击美国制造商成本并推高CPI约2.3个百分点,进而放大美联储遏制滞胀的政策困境。深层博弈则指向北美贸易秩序重构,特朗普借施压迫求重塑USMCA框架下的关税同盟,而卡尼政府则以“危机动员”策略争夺规则制定权,此番提前大选实质是地缘经济主导权争夺的关键落子。
中国方面,央行3月25日开展4500亿元MLF操作并实施中标机制市场化改革,将单一价位调整为多价位利率招标,标志着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向市场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此举通过弱化中期资金利率行政锚定作用,不仅有助于缓解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压力,更释放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明确信号,为后续LPR报价机制调整奠定基础。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既体现了央行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精准平衡,也预示着二季度降息窗口有望打开,为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支持。面对当前短期市场波动,投资者可采取"攻守兼备"策略:一方面配置高股息等防御性资产对冲短期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布局先进制造和关键资源领域,把握政策红利与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本文仅记载杨博光(执业证号:S0340619060008)的观点与心得,不代表所任职机构的立场,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所发布的观点和陈述不构成对任何人或任何组织的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