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春风习习,又相逢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继承发展关系,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


2025年3月22日,以“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为主题,第二届武夷论坛开幕。

图片


世界瞩目下,百余位中外知名学者再次走进朱子故里,以跨文明对话激活传统智慧,以理论创新回应时代命题,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两个结合”指引下,源远流长、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日益彰显出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图片


一年前的3月22日,在以“‘两个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首届武夷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与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学院联合建立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旨在深刻阐释“两个结合”,系统研究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将牢牢把握‘两个结合’历史维度、理论高度、实践效度,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加快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学自主知识体系,守护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

图片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明研究院的五大分院(分中心)之一,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聚焦“两个结合”与“闽台融合”,以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为核心内容,跨学科梳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推出“一论坛、一讲坛、一课堂”等系列活动,向公众开放,向世界展示,以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中国精神,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图片

“两个结合”  旧邦新命

图片

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武夷山不仅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中华文化集大成者朱熹曾在此生活、治学四十余载,其创立的朱子理学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与东亚文明的进程。首届论坛围绕“国际视域中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书院、出版与中华文脉赓续”“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五大议题,学者们综合阐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今年论坛,“述与作:从孔子到朱子”“古典学与现代性”“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与现代化诠释”“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两岸青年赓续中华文脉”五个平行分论坛同步进行,学理思想与地方文化激荡共振、深度交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考亭书院内,与会专家学者共话“朱子与宋文明”,聆听朱子文化厚重深沉的时代回响;古井长廊深处,东西方智慧在此交汇,中外学者围绕“古典学与现代性”,拾取古典文明中璀璨的思想明珠;浦城美术馆内,中外学者共话“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与现代化诠释”,在地方文化与东方美学的浸润中激活传统智慧的现代生命力;建安书院中,以“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与会嘉宾共议国家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在制度创新与发展奇迹中提炼中国治理智慧;武夷山水间,两岸青年通过文化对谈、汉服展演等多元形式,回应青年传承中华文脉的时代之题,探讨青年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使命担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汇,东方与西方共鸣,中华文化之“源”汇聚全球智慧之“流”,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伟力。


图片

天人合一  生生之道

图片

生机勃勃的武夷山,翠色欲流。朱熹园仁智堂古朴的屋舍里座无虚席,枝叶掩映间,时闻谈经论道之声。


自2024年3月以来,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广邀知名学者会讲九曲溪畔,打造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讲座品牌。讲坛一年一主题,每年12讲,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依次展开。


讲坛第一年的主题是中华文明宇宙观,注重学科交叉和创新阐释:《蠡测中华文明的唐代高度》吸收考古学、历史学和文学等多学科成果,强调唐代文明的繁荣得益于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文化地理探源——〈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则是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并重,探讨了《禹贡》文本对大一统政治概念的影响……从殷商宇宙观到明清建筑布局,从山水艺术到地理模式,展现中华文明各时代的突出成就与文明高度。

图片


在挖掘中华文明内涵的同时,“中华文明讲坛”十分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天命、天下格局下的〈大雅〉诗篇》探讨了上古时代的精神格局扩展与礼乐文明创制,殷周变革带来的新命与新民,激发了我们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思索。正如《山林与社会》主讲人所说,“我们关于山林与社会的讨论,既不是概念辨析,也不是历史考证,而是针对现代社会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给出另一种文明意义上的可能路向。”


聚焦文明起源、核心观念形成等重要议题,“中华文明讲坛”着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中凸显中国特色。《中国近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转化创新》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在变革中与西学融合、走向近代哲学的动力,《揭暄对欧洲宇宙学与理学宇宙论的调和》分析明末清初理学家揭暄统一中西科学和自然哲学的探索……


武夷学院的陈麓匀同学表示,“中华文明讲坛的学者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与思维,还为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道路提供了诸多思考方向。”


作为“道南”中华文明讲坛丛书的首部作品,《生生之道:中华文明宇宙观》在第二届武夷论坛发布。该书由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主编,是“中华文明武夷讲演录”的第一辑。全书共十二讲,围绕宇宙、天下、人文三个关键词,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等多个方面,从多学科角度生动阐释中华文明宇宙观,揭示中华文化要义,展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之道。

图片


“这些讲座或探讨中华传统建筑格局蕴含的文德光华,或体认古典艺术浸染的自然与人文关系之精义,或追寻文明之初的德性与天命……”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院长华建光表示,“《生生之道:中华文明宇宙观》将让更多读者体验中华文明的思想意蕴与价值源泉。”


图片

同道中国  茶言天下

图片

依托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这一平台,世界各地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关于朱子学、古典诗词等领域的深刻见解。精心策划的研学坊,让学者们在丹山碧水中论道中国、茶言天下,既展现研究院的学术厚度,也为武夷山增添思想亮色。


“程朱之间:中国思想史的另一种叙事可能”学术研讨会以“程朱之间”为轴心,聚焦“诚”“敬”“静”“仁”等理学核心范畴的演变,多主题、多层次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探究从二程到朱熹的思想传承与创新;


“朱子学与东亚文明”学术工作坊聚焦理学与反理学思潮的交织,重点阐释了朱子学对现实性与客观性的系统性关注所体现的现代价值,还分析了朱子学制度化对当代儒学复兴并融入现代文明建构的经验启示;


“东亚儒学新探索”学术工作坊深入探讨东亚儒学的近代性、理学与反理学、道统论等议题,并从东亚儒学的区域特色出发,进一步阐发东亚道统论的“同型异质”等问题,呼吁重视思想互动与地方主体性;


青年学者词学工作坊围绕“经典重读:姜夔词”和“变革时代的词与词学”两大主题进行探讨,关于姜夔的讨论兼具新意和深度,文献发掘扎实出彩,新近词学学术增长点“词乐”的相关文章引人深思。


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学术运营主管郑虹表示,青年学者们有意识地越过各自学科的壁垒进行沟通,并对当下的学术研究范式进行剖析与反思,将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极其宝贵的思考。

图片


基于丰富的学术活动组织经验,今年论坛期间,中国人民大学牵头20余所高校,共同为新成立的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联盟揭牌。联盟将致力于回应赓续中华文脉的学术命题和时代责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文化传播力,向海内外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图片

大学之道  明德新民

图片

“《周易》《尚书》《说文解字》,一本本经典迎面而来,应接不暇;中国思想的内在原理,唐代诗歌的盛世气象,朱子理学的世界价值,方块世界的意义图像,‘大分流’经济史,多学科的知识与思考,碰撞不断。”听过中华文明通识课程的学生如是形容课程带来的惊奇与欣喜。


中华文明通识课程于2024年10月开讲,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武夷学院携手打造,涵盖中国经典文本的阅读、理解与阐释,通过跨学科视角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武夷学院副校长廖斌认为,该课程“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文化传承使命感,有助于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除通识课程外,丰富的游学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也同步开展。

图片
图片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进行闽北学术考察,研究唐宋以来建州区域社会史;开展“诗词武夷,文字千古”研学活动,感受哲思与审美的对话;组织“传承中华文脉,问道‘中国之治’”实践活动,以专业知识观照社会现实;参加“冬季到武夷来挖笋”校地共建文旅研学活动,体悟自然之美与劳动之真……在这里,人大师生汲古润今,问道文明与时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4年7月22日至8月2日,“遇见中国·海丝行”研学活动启动,来自德国、意大利和中国的学生携手起航,深刻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理解彼此与世界、知识与价值,因理解而沟通,因沟通而生共鸣。


2024年10月10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之际,“千年建本 墨韵书香”建本文化周在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建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建本雕版印刷技艺的现场展示和互动体验,更加深了师生对建本文化的理解。

图片
图片


在参观建本文化专题展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我们要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把握中华文明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性,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从朱子故里的思想

激荡到闽北田野的学术深耕

从武夷茶香的诗词

咏叹到海上丝路的文明对话

人大师生以“知行合一”的精神

深扎中华文明的沃土

探寻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道

在天地之间

不断彰显性灵之美





出品:党委宣传部

文字:杨帆 郑逸萱 张轩铭

设计 编辑:邱童

责编:诗涵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