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极大地缩短了成果转化的时间,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3月21日,株洲1-2月工业经济数据发布,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9%。其中,一个可看作分水岭意义的变化是:在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先进制造业占比达56.4%——规模已占据半壁江山。
坚定聚焦,让长处更长
先进制造业当家,摆脱土地财政等传统路径依赖,株洲走得扎实,根本原因就在聚焦。
▲ 高速动车组列车。企业供图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株洲加快构建“3+3+2”产业体系,心无旁骛聚焦优势长板,产业体系厚度、产业链韧性不断提升,一批批“株洲造”纷纷走出湖南、走向世界。去年,轨道交通产业整体规模产值超过1600亿元,产品出口全球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车装备、高铁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等多项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
聚焦生态构建。“一厂”+“一所”,1+1>2,持续放大“厂所结合”的独特优势,从优势中裂变新动力。另一方面,坚持让企业做创新的主体。去年,全市90%的研发投入、创新平台、技术人才、科技成果均来源于企业。今年来,“全球首创”中依然有着“株洲制造”,如全球首列全景观光山地旅游列车在丽江开启,全球最大功率等级漂浮式风电机组装上“株洲心”等。
“株洲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极大地缩短了成果转化的时间,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在“代表通道”介绍道。
另一个“内功”方面的聚焦,则是改革。株洲连续三年开展主题年活动,持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等行动,推动了思想观念转变,发展动力转变,推动了制造业更加出圈出彩。
多重聚焦下,去年,株洲国家级产业集群数量全省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4%。今年前2个月,株洲先进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制造业等六大产业均实现正增长。
小步快跑,让“未来”提前到来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3月18日,株洲召开的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座谈会上,市委书记曹慧泉在与众人交流时直言。
这些年,赣州、九江、南通等与株洲同等体量的城市,经济增速明显,这些城市的共同点在于,其新兴产业已形成了相当规模,且增长迅猛。
自身创新资源富集、制造特色鲜明的株洲,也在主动抢占未来产业。
早在8年前,株洲就布局高分子材料产业。在渌口区,时代新材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项目,时代华先高性能芳纶材料及制品产业化项目相继投产,产品分别用在飞机发动机、手机的关键材料。彼时,在全国范围内,同类项目都很少见。
▲ 这两年,株洲航空装备与低空经济产业链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企业供图
近几年,株洲又相继布局北斗、低空经济、风光水储氢、功率半导体、永磁动力等产业,每一个细分赛道,都有实打实的项目支撑。
抢占未来,今年,株洲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小步快跑”。
比如,推动功率半导体和高分子材料产业创建国家级集群、北斗应用与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迈上1000亿台阶、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又如,围绕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绿色智能计算、前沿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勇闯无人区”的人才团队、优质企业,努力在未来产业发展的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有个行动印证了变化:今年春节以来,各县市区招商行动中,“一把手”的行程里,都有新兴优势产业。
拥抱新兴,迎接未来,株洲产业将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
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王娜 通讯员/易汝青 谢军
编辑:李曙光
二审:吴楚、俞强年
三审: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