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智能种植、远程灌溉、无人机喷洒…… 新农人指尖“慧”种地
无人机植保
蝴蝶兰大棚智慧中控系统
春日的阳光洒在中牟新区广袤的田野上,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意盎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最近,漫步田间地头,你能感受到春耕春管满满的“科技范儿”。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精准地喷洒着农药;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运行,将每一滴水都洒在最需要的地方;农民拿着手机,轻轻一点,就能实时掌握田间地头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
近年来,中牟新区致力打造黄河流域智慧农业新标杆,投入各类政策资金300余万元,建立全国病虫情报田间监测点4处,发展扶持植保专业组织3家,植保无人机全区保有量近200台,智慧农业覆盖了全区40%的农田。
在这里,会种地的传统农民正依靠现代科技化身“慧”种地的新农人。
病虫害防治有了“智慧眼”
当前,正值春耕春管繁忙时节。当地种粮大户王强的麦田里,无人机正在忙碌。
“前几天县里的专家通知我打药预防红蜘蛛,我今天就领着无人机飞手来打药了。”当地种粮大户王强指着空中的植保无人机对记者说,“我承包了2000多亩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什么时候该打什么药,县里的专家都会通知我,让我省了不少心。”
杨小军是中牟新区官渡镇的种蒜大户。“我今年种了30多亩蒜,现在长势喜人,没有害什么病,得感谢农业农村局的专家们!”杨小军抽着长长的烟袋,憨厚的脸庞上满是喜悦,“专家就是能,能够发现细小的虫,还知道蒜地马上要得什么病,让我们提前打药,省了不少事。”杨小军说,以前总是看见有病有虫了才去打药,现在经过县里专家指导,把病虫害提前预防了,今年比往年少打了两遍药,光药钱就省了百十元。
原来,中牟新区建设了4座大型植物病虫害监测点,监测点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虫情、孢子、温度、风力、湿度等数据,并上传至省级农业管理平台,可以做到早期发现农作物病虫情况。
负责监测站运行的路永军表示:“监测系统能够捕捉空气中的孢子,数据上传到省级平台,结合后台数据分析,给出防治建议,这个精准度较高,针对性更强。”
中牟新区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科负责人袁世昌介绍,监测系统通过性诱技术吸引害虫进入监测范围,结合幼虫发育规律,精准预测最佳防治时期,实现了绿色防控的目标。“性诱技术是通过释放雌性害虫性激素,吸引雄性害虫进入陷阱,从而精准监测虫害规模。”为便于记者理解,袁世昌还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了科普。
田间监测点24小时运转,适时提供数据参考,为农户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指导。据测算,在中牟新区,智能监测系统的使用使农药使用量减少30%,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蝴蝶兰绽放“智慧花”
来到中牟新区狼城岗镇北堤村蝴蝶兰种植基地,记者感受到花卉种植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一排排蝴蝶兰幼苗整齐排列,叶片青翠欲滴。基地负责人邵会羽轻点手机屏幕,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一目了然。“通过5G网络和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并自动调整遮阳棚角度和灌溉系统,确保蝴蝶兰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邵会羽说。
记者看到,浇水时水槽抬升至苗床部位,营养液均匀地浸过每一株幼苗,大棚上面的遮阳系统也是逐步打开的,自动化程度很高。
“以前干活很累,一天下来也干不了多少活。这个棚4000多平方米,10个人干活都不止。现在方便了,浇水、上肥、打药,都快得很,两个人就干完了。”当地工人李小花说起工作上的变化,颇为感慨。
蝴蝶兰智能种植的实践,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保障了村集体收入,务工的村民工资也大幅度提高。智慧农业,正为中牟蝴蝶兰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智能灌溉“显身手”
在中牟新区雁鸣湖镇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梁四清正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智慧灌溉系统。“现在有了智能灌溉系统,水都用到了‘刀刃’上,既省水又省力。”梁四清说。
据中牟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援朝介绍,智能灌溉系统依托土壤湿度传感器、田间监测点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经云端分析生成灌溉方案,实现了精准化管理。“中牟新区22万亩冬小麦近一半应用智能灌溉技术,春灌周期缩短了10天,节水600多万立方米。”
“以前浇水全靠老经验,总觉得大水漫灌的方式才能把地浇透,对智能灌溉一直持怀疑态度。经过农业局专家的科普和效果对比,我接受了智能灌溉。”种植户张献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与传统大水漫灌比,智能喷灌每亩地用水量从80立方米减少到50立方米,700亩小麦节省成本1.4万元。
智能喷灌不仅省水,还高效省力。“智能喷灌设备一天能浇地30多亩,效率是人工的4倍以上。”中牟新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磊告诉记者。
王磊还随身携带一台土壤养分测试仪,为农民免费检测土壤氮、磷、钾等元素含量,精准指导群众“输液”式施肥,确保养分直达根系,小麦长得齐整壮实,实现了高效节水节肥灌溉。
下一步,中牟新区将大力推进县域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争取让小农户都能获取定制化种植方案,让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成为常态,让农田管理更加精准。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种地”,在中牟新区,随着智慧农业的探索和实践,一幅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卢文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