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安汽车智慧工厂的机械臂每53秒就完成一辆新能源车的下线,涪陵页岩气田的输气管道输送出西南首缕“绿氢”时,重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从蓝图变为现实。3月21日,在重庆市深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出了“乘势而上、攻坚突破”的动员令。这场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抓手的产业突围战,正以三重逻辑重塑山城工业基因:从产业链协同构建生态雨林,到人工智能驱动效率革命,再到绿色转型激活增长动能。
产业链协同的本质在于构建“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产业协同并非简单的企业聚集,而是通过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形成有机生态。在渝北区产业链协同创新园内,长安汽车作为区域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与资源开放,重构了产业链关系。长安汽车联合中汽研、中国星网等8家单位,组建了“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关智能驾驶系统、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并向中小企业开放实验平台和供应链资源。此外,渝北区围绕整车产业链实施精准招商,引进了大洋电机、聚赛龙高分子等7个汽车电子重点项目,推动了智能座舱等核心环节的补链强链。这种“链主技术引领、中小协同创新”的模式,使本地产业链配套率大幅提升,这印证了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所强调的产业规律:“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在于单点突破,而在于生态系统的韧性。”
智能化的核心在于让技术从“工具”升级为“生产力引擎”。人工智能的价值不仅在于替代人力,更在于重构生产流程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重庆制造业的实践中,智能化改造正推动生产流程发生深度变革。长城汽车重庆基地的AGV智能物流系统通过实时响应订单需求,大幅压缩了生产线切换时间;美的重庆工厂的AI视觉检测技术,以微米级精度实现了零件自动化质检,显著提升了产品良率;而西部科学城的智能算力中心,则为汽车仿真测试、新材料研发等关键环节提供了技术支撑,加速了研发创新的迭代。这些案例表明,智能化转型的本质是“人机协同”,而非“机器换人”——工人从重复操作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流程优化与技术创新,生产关系的重塑正在催生更高效的价值创造模式。
绿色转型的终极目标是把环保账本翻成经济新篇。绿色制造的本质在于让生态投入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而非单纯的成本消耗。涪陵高新区通过蒸汽梯级利用技术,将工业废热转化为清洁能源,年减排效益显著;重庆钢铁采用富氢高炉冶炼工艺,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实现了产品溢价提升,这印证了低碳技术对价值链的重塑能力。更具突破性的是长寿经开区构建的循环经济链——化工废气经催化合成甲醇,再加工为锂电池溶剂,推动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跃升。这一系列实践,与“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战略高度契合。2024年,重庆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的成效初显,这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当环保标准成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时,生态投入便能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生态重构,到“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智能跃迁,再到绿色制造的效益转化,重庆制造业的三重进阶,不仅是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更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在“十四五”规划与“十五五”规划的交汇点上,在机床的轰鸣与算法的跃动中,重庆的制造基因,正逐步从“山城算法”升维为“中国方案”——这里没有守旧与革新的割裂,只有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在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激荡出澎湃的新动能。
作者:李俊
编辑:杨光志
审核: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