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媒3月25日报道,经过沙特阿拉伯三天的密集谈判,各方终现突破性进展。美俄、美乌分别达成两份协议文本,虽存分歧但共识显著:各方均承诺"确保黑海航行安全,禁止使用武力,杜绝商船军事化",同时同意"制定措施落实俄乌能源设施禁炸协议"。
泽连斯基总统虽对协议未明确禁止攻击民用设施表示遗憾,但整体态度积极,宣布乌方将立即执行黑海及能源设施停火。美方亦表态支持其诉求,承诺"继续推动战俘交换、平民释放及被转移乌儿童遣返"。
然而克里姆林宫随后发布的第三份文件使局势复杂化,该文件增设了美俄原始协议中未见的附加条件:黑海停火须以解除对俄银行、保险公司、企业、港口及农资运输船舶的制裁为前提。这显示俄方不仅意图重启2023年退出的《黑海谷物倡议》,更欲借机解除大量经济制裁。
此类条件落实可能耗时数月,或将推迟海上停火实施。且美方难以单方面满足俄方所有要求——例如重返SWIFT系统需欧盟首肯。俄方另提出能源设施停火追溯至3月18日生效,若任何一方违约可随时中止。
当前协议虽为缓和战事迈出脆弱一步,但在互信缺失的背景下难言胜算。即便现有共识得以维系,距离美方最初设想的全国全面停火仍相去甚远。正如停火从来是过程而非事件,这份协议的真正考验在于执行——布丁好坏,一尝便知。
核心问题在于:双方究竟希望借停火构筑持久和平,抑或仅为战场博弈争取喘息之机?答案将深刻揭示各方真实战略意图。当黑海风浪暂息之际,真正的暗涌正在水面之下悄然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