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3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全球化没有停滞,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展开”

图片

2024年12月22日,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当日,上海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成为全球首个突破5000万大关的集装箱码头。(视觉中国/图)

“像我这个年龄的中国人都是看着雀巢的广告成长的。”2025年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全球化专题研讨会上,在雀巢集团首席执行官傅乐宏发言后,会议主持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说,雀巢作为咖啡的代名词,把咖啡引入到中国的千家万户,“正是因为开放让世界各国的消费者能够进行交流”。

202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外方共有750多位代表参会,21个国家86位跨国企业的正式代表出席论坛,其中美国的企业数量最多。首次参会的跨国企业数量创新高,第一次派正式代表参加论坛的企业有17家。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将如何应对?

在前一日出席论坛时,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历史经验教训反复证明,开放合作是共赢之道。”

“全球化并没有停滞”

眼下,经济全球化从高潮转入低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援引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的统计,过去15年,全球歧视性贸易政策数量远高于自由化政策,各国每年出台的歧视性贸易政策由74项增加到513项,而贸易自由化政策仅由9项增至15项。

“对多少年来经历全球化的企业和个人而言,我们感觉全球化就像空气一样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空气稀薄了就会有高原反应。”隆国强说,当今天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时候,大家才真正感受到全球化有多么重要。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在作主题发言时,商务部党组成员、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李詠箑说,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不会逆转,中国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歇,“大家已经欣赏了钓鱼台国宾馆美丽的花园,我想开放发展的中国就像这里的花园一样,绿意盎然。”

王一鸣也认为,“全球化并没有停滞,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展开。”

他提供了一组数据,疫情后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全球GDP增速,2022年全球贸易占全球GDP比重达60.74%,超过2009年60.38%的历史高点。同时大型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包括海外资产比例、海外销售比例和海外雇员比例仍保持高位,大型数字企业在全球化中表现出巨大活力。

隆国强说,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主体,在不同市场上通过投资和贸易提高效率、分享机遇的底层逻辑没有改变,与以往相比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但“依然在曲折中前行”。

他表示,中国正处在消费升级的重要阶段,中国的消费者会对更好品质的商品和服务有更强的需求,这会给世界各国的生产者和投资者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也会让中国的消费者更好地体验世界各国美好的东西。”

针对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王一鸣建议,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推进制度性开放,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同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图片

2025年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全球化专题研讨会现场。(南方周末记者杜寒三/图)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开放、创新、包容,已经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品格。”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在3月24日下午举行的“坚持开放合作 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圆桌会上说。

活动尚未开始,现场已几乎座无虚席,主办方后来又加了一排椅子。每个座位上,都摆放了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的环保袋,里面装着英文版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投资指南和中日双语的日企(上海)中小企业国际产业园简介。

40分钟的上海专项推介,来了市委金融办、科技委等5位委办局和重点功能区的负责人,分别推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科技创新及生物医药发展机遇、上海产业投资机遇、上海城市更新发展机遇以及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为吸引外商投资,华源还特意提到,上海各级各类学校超过3400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30多所,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同时有高水平的公立医院57家,外资医院29家,每万人医疗床位达121张,位居全球前列。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起,上海连续7年在年初召开营商环境大会,发布7版优化方案,共实施1101项任务举措。2025年首个工作日,上海继续以“优化营商环境”为议题,举行全市大会,发布8.0版行动方案。

在第8版优化营商环境方案中,提出面向全球开展营商环境宣介和招商投资促进活动,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同时要求强化政企沟通,发挥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外资企业圆桌会议、民营企业座谈会等各级各类政企沟通机制作用。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彦峰说,“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有预期、可信赖、受尊重。”

南方周末记者 杜寒三

责编 钱炜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