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讯(记者徐静雯 实习生雷凌峰)近日,珠海一男子因在家中食用蟾蜍中毒,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遗憾离世。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预警,提醒广大市民预防有毒有害动植物中毒,做到不捕捞、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毒蘑菇、野生河豚鱼等。
预警称,近期珠海市气温、湿度普遍上升,野生动植物进入旺盛生长期。每年3至5月是野生毒蘑菇、野生河豚鱼等有毒有害动植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
蟾蜍俗称癞蛤蟆,其毒性物质不单存在于耳下腺和皮肤腺,还存在于肌肉、肝脏和卵巢。为防止中毒,市民切勿随意食用蟾蜍,购买食用蛙类时要辨清蟾蜍。餐饮单位禁止加工制作蟾蜍。目前对蟾蜍中毒尚无特效疗法。
野生河豚鱼、织纹螺也是常见的有毒有害动植物之一。每年3—5月,河豚鱼皮下脂肪含量最高,肉质鲜美,但也是河豚鱼毒性最强时节。河豚鱼体内的河鲀毒素0.5毫克就能致死,尚无特效解毒药,唯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不捕捞、不销售、不购买、不加工、不食用。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河豚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除了野生动物,还需特别注意野生毒蘑菇以及某些有毒植物和野果。
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若误食有毒有害动植物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并立即前往附近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如在外就餐发生食物中毒,或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上述有毒有害动植物的,可拨打12345市民热线投诉举报,并妥善保存线索照片、消费票据、就诊记录、体检报告等相关证据,以便执法部门调查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