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广发基金“顶流”刘格菘旗下产品增聘人手,释放了什么信号?

AI划重点 · 全文约1493字,阅读需5分钟

1.广发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旗下广发小盘成长(LOF)同时增聘陈韫中、吴远怡为基金经理,引发关注。

2.陈韫中、吴远怡两位新锐基金经理年内业绩大幅跑赢“老将”刘格菘,分别取得40.86%、27.04%的年内收益率。

3.然而,刘格菘依旧管理着6只产品,其中3只产品独立管理,截至2024年底,管理规模为341.27亿元。

4.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百亿级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逐渐褪去,共管模式成为基金公司打造平台化体系的举措。

5.事实上,年内已有共计1148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变动,主动权益基金方面,有430只出现基金经理变动,其中有104只为增聘共管。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红星资本局3月25日消息,又一知名基金经理旗下产品现人事调整。3月24日晚,广发基金公告称,刘格菘旗下广发小盘成长(LOF)同时增聘陈韫中、吴远怡为基金经理。

“老将”旗下产品增聘人手,过去通常被市场视为卸任前兆。不过,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截至目前,刘格菘依旧管理着6只产品,其中3只产品独立管理。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过去百亿级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也在逐渐褪去。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大规模基金而言,共管模式能帮助基金减轻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加强投研团队间的协作,也是基金公司打造平台化体系的举措。

两位新锐基金经理

年内业绩大幅跑赢“老将”

3月24日晚,广发基金公告,刘格菘旗下广发小盘成长(LOF)同时增聘陈韫中、吴远怡为基金经理。

图片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早在本轮增聘之前,陈韫中、吴远怡这两位管理年限未满五年的基金经理在业内就已小有名气。其中,由吴远怡独自管理的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广发价值核心,是去年底为数不多同时重仓了泡泡玛特(9992.HK)、老铺黄金(6181.HK)这两只大牛股的基金(不包括QDII产品)。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4日,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广发价值核心的年内收益率分别为40.86%、27.04%,排在广发基金旗下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前两名。由吴远怡独自管理的广发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也得益于北交所行情取得了18.90%的年内收益率。

从任职历程来看,吴远怡自2020年9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在管的首只产品正是与刘格菘搭档的广发创新升级。不过,业绩方面,该基金年内收益率仅为5.84%,略优于刚刚发生人事变动的广发小盘成长(LOF)(2.17%)。

另一名新锐基金经理陈韫中,自2021年9月起担任基金经理。截至3月24日,陈韫中独自管理的广发成长启航、广发科技动力、广发中小盘精选分别取得了17.81%、14.85%、12.35%的年内收益率,同样位居公司旗下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前列。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老将”旗下产品增聘人手,过去通常被市场视为卸任前兆。不过,截至目前,刘格菘依旧管理着6只产品,其中3只产品独立管理。截至2024年底,刘格菘管理规模为341.27亿元。

截至目前,刘格菘独自管理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广发科技先锋、广发双擎升级,年内收益率分别为2.75%、0.34%、-0.85%。

行业去“明星化”加速

增聘共管大潮涌现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不少主动权益基金亏损严重,过去百亿级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也在逐渐褪去。“一些失去锐度的基金经理最终会被淘汰,风格鲜明的新锐已经不断涌现。”近日,一名基金投顾人士向红星资本局说道。

证监会2024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提到,强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完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3月25日,有公募行业人士向红星资本局表示,打造平台型公募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和发展战略。对于基金经理来说,经历近几年市场的回调和结构分化后,越发意识到基金经理个人能力圈是有限的,没有哪一种策略能够应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因此在研究方面,他们更看重公司平台的赋能,在投资方面,希望寻找能力圈差异的投资人员协同作战。

“对于大规模基金而言,共管模式能帮助基金产品减轻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加强投研团队间的协作,也是基金公司打造平台化体系的举措。”上述公募行业人士说道。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年内已有共计1148只产品(包括2025年新发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变动。主动权益基金方面,有430只出现基金经理变动,其中有104只为增聘共管,占比接近25%。

不过,共管模式也未必都能达到“1+1>2”的效果。申万宏源金工研报指出,不少多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权益产品可能仅为“以老带新”,并未实际达到拓宽投资宽度和深度的目的:部分基金产品名义上配置多名基金经理,实际决策权可能高度集中于单一核心经理。

红星新闻记者 蒋紫雯

编辑 肖世清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