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人民日报等官媒为何点赞“暴躁老祖宗”?

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近来,以“回答我!”系列为代表的“暴躁老祖宗”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热潮。通过AI技术,众多历史人物“复活”,以幽默、反差甚至暴躁的口吻与当代年轻人对话,引发了全网热议。
你被“老祖宗”教育了吗?
“回答我”!
这种跨越时空的“灵魂拷问”,不仅成为流量密码,更成为传媒研究的重要样本。    

 01 

技术驱动的文化破圈
“老祖宗回答我”系列视频的走红并非偶然,是技术赋能下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碰撞。
AI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制作门槛,使得普通用户也能创作并参与这场挑战赛,形成“全民爆改”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生态,这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一场技术赋能下的传播创新。
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播往往依赖教科书、纪录片等单向输出形式,而“老祖宗”视频通过AI换脸、动态生成等技术手段,并配合网络热梗,让历史人物从平面的书本中“走出来”,以立体的形象与观众互动,使历史和文化能够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
“老祖宗回答我”系列视频,通过让历史人物“复活”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拉近了古人与现代观众的距离。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还通过情绪化的表达和网络热梗的融入,贴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潮流文化,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宋徽宗在视频中反问“瘦金体不好看吗?”,唐伯虎以“怼人”姿态回应“不务正业”的质疑,这些内容通过表情夸张、语言直白的“网感”表达,将历史人物的形象从静态画像转化为动态的“数字生命体”,让人在讶异和趣味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知识。
图片
“老祖宗回答我”系列视频还体现出了传播逻辑的重构。光明网在“老祖宗骂人”何以让人拿得起放不下?》一文中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无论是博物馆的'老祖宗骂人'系列,还是历史老师的'对话场景'教学,都是文化传播从知识灌输向价值共鸣的转型。通过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文化传播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受众,还能在一声声'你回答我'中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性。很难说这样的互动性不能引发受众对具体历史人物的兴趣,从而产生主动探索与学习的热情”。
媒体对此的报道,既是对技术赋能的肯定,也揭示了传播工具迭代对文化传播效能的重要影响此类视频通过“反差感”和“娱乐化”打破了历史教育的严肃性桎梏,使知识以更符合短视频时代用户习惯的方式传播。这种从“教育”到“对话”的转变,体现了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现实映射——技术本身正在重塑内容的接受方式。这种创新的传播形式,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传播内容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02 

媒体的角色变化

在“老祖宗视频”的传播链条中,媒体不仅扮演报道者的角色,更通过议程设置和框架选择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
在媒体对“回答我”短视频挑战狂欢的报道中,一方面肯定了其“寓教于乐”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提醒公众,莫要只图形式新鲜有趣,也要警惕过度娱乐化对历史真实性的消解。
封面新闻在《一睁眼就被古人追着“骂”?用AI“复活”老祖宗也别消解历史的严肃》一文中提醒网友们自发“二创”,或源于对某位历史人物的喜爱,但随着不少官方平台的加入,也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尺度,还得带上对历史名人的敬重,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消解历史,更需要考证历史信息的真伪,避免胡编乱造,别让“戏说”变成了“胡说”
北晚在线撰文《除了“咆哮”,“老祖宗”们值得更多元的表达》,表示:用当有度,不可恶搞。就像很多网友的感受一样,初看乍觉新鲜,但刷得多了,便生出一种审美疲劳。不管扁鹊还是李白,每个“老祖宗”都用同样的语调咆哮,展示着同一种“暴躁”,连孙悟空和被武松打的虎都开始要求“回答我”。这不仅是将历史人物扁平化了,还可能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和庸俗化。
上海师范大学王宏超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此类视频通过“情感同频共振”激发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但若仅停留在表层娱乐,可能弱化历史的厚重感。这就要求官方平台尤其是官方媒体,既需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又要承担起文化守门人的责任。
技术伦理的媒体监督:媒体的报道不仅呈现现象的热度,也要探讨这种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的伦理争议,提醒创作者在使用AI技术时,需要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AI换脸可能侵犯死者肖像权或影视作品著作权,对相关内容创作者需要标注“AI合成”标识、呼吁平台建立内容审核机制,这些建议通过媒体放大,成为行业规范制定的推力。
历史真实的守护责任:尽管“老祖宗回答我”相关视频带来传播红利,但亦需直面其潜在风险,媒体报道中也要强调“对历史的敬重是创作底线”,提醒任由虚假恶搞内容泛滥,将损害文化尊严,如虚构历史内容可能触犯“传播虚假信息”。例如,苏州博物馆通过严谨的历史调研结合AI技术创作视频,既保留真实性又增强趣味性,这种专业声音通过媒体传播,有助于平衡创新与真实性的关系,成为娱乐与深度相结合的典范。

 03 

狂欢中的思考

“老祖宗视频”的走红是技术、文化需求与媒介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场狂欢中,不少官方账号、消防、警察、博物馆、文旅……连夜“整活“进行科普、宣传。
图片
这种“借势营销”虽能短期提升传播效果,但也需注意同质化内容可能导致创意疲劳等问题。人民日报在《8G网连上“老祖宗”WiFi?网友:知识“暴力”入脑太上头……》一文中提醒,“在这热闹的表象之下,也需要冷静思考。线上'流量'到线下'留量'的转化率究竟有多少?若想实现文旅项目的长久繁荣,就必须从'追梗'转向'练功',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未来发展可考虑在以下方向寻求突破:
内容深度化:从“骂网友”的表层互动转向挖掘历史人物的多维形象,例如展现苏轼被贬后的豁达人生观,而非仅聚焦“暴躁”标签。
技术合规化建立AI生成内容的标准体系,明确版权归属与伦理红线,避免“技术越轨”。
传播矩阵化:整合短视频平台、主流媒体与学术机构资源,形成“趣味引流—深度解读—学术支撑”的传播链条。
媒体对“老祖宗回答我”系列视频的走红现象的报道,既是对传播创新的记录,亦是对文化传承责任的反思。
当古人通过屏幕“复活”,我们不仅需要笑声与流量,更需在娱乐与真实、技术与人本的平衡中,找到传媒作为文化守护者与革新者的双重坐标。这或许正是媒体关注此事的终极意义——在技术狂潮中,守住文化的根脉,让历史真正照亮未来。      

参考|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网、光明网、央广网、河南卫视、封面新闻、北晚在线等媒体相关报道

校对|刘越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