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发表论文以追求学术评价指标,还是真正为了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对于从事医学工作的人来说,答案显而易见:应为患者和社会的需求而进行研究。
3月16日,在“融合创新ERAS 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上,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院士以《临床驱动型-多学科融通式医学研究范式》,系统阐述了现代医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与创新路径。他指出,当前科学研究的重心应当转向那些尚未满足的社会需求及未解决的医学科学技术问题。
董家鸿院士
生物医学“泡沫化”警示
董院士指出,现代科学分为两大研究范式:认知驱动型(自由探索)与应用驱动型(目标导向)。二者在原动力、生产情景、价值取向、组织形式及评价标准上存在本质差异。近年来应用驱动型研究强劲崛起,诸如人工智能与芯片技术的国际竞争,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反向推动科学原理研究突破,已成为引领当代科技发展的主导力量。
医学研究呈现三大领域分化:生物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与转化医学研究。董院士强调,复杂生命系统机能和疾病本质的解析遭遇瓶颈,生物医学研究泡沫严重,社会经济贡献明显弱化。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曾发文警示生命医学科学领域存在严重泡沫。
“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已居全球第二,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接近美国水平,但高端医疗设备与创新药物仍高度依赖进口。”董院士特别指出,中国医学研究存在“价值洼地”现象。当前医学研究领域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学科壁垒严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学术评价体系不合理以及科研经费分配不均衡等。
基于此背景,董家鸿院士及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倡导“临床驱动型”医学研究的概念。这种研究模式起始于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凝练并定义为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而开展目标导向的研究,找到解决方案,并产生相关产品和学术论文。这些产品需回归到临床应用中接受检验,并通过反馈机制持续改进,最终形成最优化的临床问题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产品的实际效用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涵盖了疾病诊疗的标准、规范、共识和指南,还包括医药和器械等。“基于临床实践的应用性研究是改善医疗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临床医学进步的唯一路径。”董家鸿院士说。
临床问题是高价值临床研究灵魂
此外,疾病的负担程度是确定临床研究方向和国家科研布局时应重点考量的因素。例如,肝癌严重影响国人的健康,中国工程院为此组织了一个攻克肝癌的行动计划,旨在通过调研形成政策建议,推动肝癌防治,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癌症控制目标贡献力量。
建构多学科融通式临床研究生态系统
在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以医院和社区为中心的研究体系。现已建立以临床医生为核心的多学科融通研究团队,并设立了精准医学研究院、智慧医疗研究院和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研究院三大校级平台,促进了医学和其他多学科的融合,产出了如人工智能精准外科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和MRI引导手术机器人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创性成果。
从道、法、术、器规范外科学发展
排版:张晶
编辑: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