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郑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今年的宏观政策取向时,除了提到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之外,还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这是一个新的表述,体现了把民生政策纳入宏观政策框架的新思路,体现了宏观政策在目标导向和实施路径上的优化升级。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通过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其基本逻辑是,保障改善民生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预期、缓解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消费提振、消费升级,通过消费提振可以畅通经济循环,通过消费升级可以引领产业升级,因此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促进民生改善。其基本理念是,发展经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增加教育、健康、养老、托幼等领域的投资,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在安排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时,强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并重点部署了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在就业方面,众所周知,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我们还要牢记,经济是就业之基,只有经济持续发展,就业才有源头活水。因此,我们既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又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一是有效激发各类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活力,畅通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土地要素、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二是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规范涉企执法,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倡导各地政府向先进地区学习,对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有信心、不担心。
在医疗卫生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三医”领域的几个暖心举措。医疗方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改善病房和诊疗条件,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这些事看似琐碎小事,实为民生大事。医药方面,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下一步还要积极推动让医生和患者拥有更大的用药选择权。医保方面,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2025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30元,下一步个人缴费标准如何确定,如何解决居民缴费能力“千差万别”与医保缴费标准“整齐划一”的矛盾,需要有突破性的改革思路。
在社会保障方面,有几项工作值得关注。一是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这是在之前多年每年仅提高5元和2024年首次提高20元的基础上的再次提高,考虑到居民基础养老金完全由财政支付且财政吃紧的现状,这一举措值得肯定。同时也要看到,城乡居民养老金仍然偏低,保基本功能仍然发挥不足,未来仍需持续加力。二是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当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到2035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4600万和5800万左右,要抓住失能老年人这个重点群体,着力做好保险保障和服务保障两方面工作,筑牢养老保障的“基本盘”。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强化社区依托和机构专业支撑的作用,形成三类养老服务形态的有效合力。三是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持续观察改革实施过程中,在弹性退休、相关群体权益保障、社保经办、制度配套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关注大龄劳动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大龄失业人员、特殊工种和高海拔地区劳动者等群体,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作者简介
郑伟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任等。兼任亚太风险与保险学会(APRIA)主席、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际学术期刊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编委等。主要研究领域: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社会保障。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