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别小瞧玉米!彩色果粒里跳出遗传学变革

现如今,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地位仅次于水稻和小麦。这样的“光环”让我们忽略了这种植物在科学发展史上,特别是遗传学发展史上作出的突出贡献。毫不夸张地说,玉米的一些特性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认识,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图片

跳跃基因会影响玉米籽粒的颜色(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图片


古老的美洲食物



人类种植和食用玉米的历史相当悠久,在史前时期,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开始种植和食用玉米了。可以说,正是玉米这种植物撑起了南美洲的人类文明。玉米之于南美人,就像水稻之于东亚人、小麦之于西亚和欧洲人一样重要。随着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玉米的足迹也逐渐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不同人群的主食。

图片

在欧洲最早的药典——《佛罗伦萨药典》中有关于玉米的描绘:“在贫穷年代,人们会嚼玉米秆和高粱秆来获取糖分。”


不过,如果我们以今天粮食作物的标准审视玉米的祖先——类蜀黍(大刍草),那它可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一棵类蜀黍上有很多分枝条,每个分枝条上都有一些细瘦的穗子(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狗尾草),穗子上只有寥寥数个果粒,更要命的是,每个果粒都被硬壳包裹着。

那么,为什么玉米的祖先恰好能变成人类喜欢的样子呢?

这就需要讲述另外一个关于彩色玉米粒的故事了。


图片


基因可以“跳起来”



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遗传学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生物的DNA序列是恒定的。简单来说就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一位叫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在杂交试验中,有一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就像是基因在染色体上跳来跳去一样,这就是跳跃基因(也被称为转座子)

图片

图为跳跃基因的发现者美国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她因此项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后来,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不仅会影响玉米叶片的颜色,还会影响玉米籽粒的颜色。例如,当某个基因发生跳跃时,玉米籽粒中合成花青素的基因就会打开,这些玉米籽粒就会变成彩色。而且,基因是否会发生跳跃还会受到其他基因的控制。


图片


从“垃圾DNA”到“淘金胜地”



值得关注的是,生物的DNA上存在很多所谓的“垃圾片段”,因为这些基因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自然就被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由于当时的科学界并不清楚这些“非编码DNA”的实际功能,于是在1972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大野·乾赋予它们一个名称——“垃圾DNA”。

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这些所谓的“垃圾DNA”发挥着难以想象的作用,甚至比编码DNA更重要。比如跳跃基因就发挥着基因表达开关的作用,它们可以决定玉米籽粒中花青素基因是否打开。

2009年,全新的玉米基因组测序结果出炉。令人吃惊的是,玉米基因组中有85%的序列都属于麦克林托克发现的跳跃基因,这也就解释了玉米的祖先——类蜀黍,为什么会有那些匪夷所思的变化,毕竟抽奖的次数多了,总会有撞大运的时刻。

其实,在人类基因组中,也有98%的信息是看似无用的“垃圾”。而这些非编码DNA往往执行着重要的生命功能。当年的“基因垃圾场”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的“淘金胜地”,对于非编码DNA的深入研究,必将把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推升到全新的高度。



图片





责任编辑 | 史军 岳焕琦 


运营编辑 | 岳焕琦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