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1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2025年世界睡眠日:关注睡眠健康,助力全民健康生活

2025年3月21日,我们迎来了第25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睡眠日主题是“睡眠健康,优先之选”。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于3月20日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2025世界睡眠日科普讲座暨全国义诊活动”。睡眠作为生命的基本需求,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然而,睡眠健康和睡眠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盲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问题日益突出,失眠、打呼噜、呼吸暂停等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而这些问题又成为多种慢性疾病的源头疾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再次强调睡眠健康的重要性,并呼吁各级医疗机构加强睡眠门诊建设,为公众提供专业的睡眠健康服务。

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唤醒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睡眠、认识睡眠、重视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促进睡眠健康,助力慢病防控,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失眠:现代社会的“隐形流行病”

失眠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据统计,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0%,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长期失眠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专家建议,失眠患者应尽早寻求专业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睡眠质量。

打呼噜与呼吸暂停:不容忽视的睡眠“杀手”

打呼噜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一种发病率高且危害严重的睡眠呼吸疾病。据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30至69岁的人群中,有近10亿人患有OSA。在我国,OSA患者有1.7亿,其中中重度患者有6650万。OSA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患者在睡眠时上气道反复部分或完全塌陷。气道塌陷会引起间歇性缺氧、睡眠片段化、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胸腔内负压波动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这些改变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更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乃至肿瘤等多种疾病相关。

但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专家提醒,如果夜间打呼噜伴随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睡眠监测,接受针对性治疗。

老年睡眠健康:改善睡眠,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老年人的睡眠问题尤为突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睡眠结构发生变化,深睡眠时间减少,夜间易醒、早醒等问题频发。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加速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专家建议,老年人应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助眠药物或接受睡眠治疗。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使得认知障碍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轻度认知障碍(MCI)作为痴呆的前驱阶段,虽然其认知功能受损程度尚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但仍存在较高风险演变为各种类型的痴呆。据WHO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痴呆患者已超5000万,并预计在2040年将达到8100万,至2050年更是可能突破一亿三千万。痴呆已成为导致全球老年人残疾和依赖他人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的患病率介于5%~6%之间。由痴呆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在总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0.66%迅速增长至2017年的1.88%,成为增速最快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因此,认知障碍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已被纳入中国脑计划的重点研究范畴。

睡眠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AD)具有双向关系,睡眠障碍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本身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可能导致Aβ在大脑中的沉积增加、对大脑清除代谢产物的影响(包括淋巴系统和脑脊液循环的调节)、对脑电活动和脑功能的影响(包括睡眠周期的改变和脑区活动的异常),由此增加AD的发生率。此外,AD相关的脑部损伤,如脑内神经元丢失和突触损伤对睡眠调节通路的影响、AD相关神经炎症进一步影响睡眠节律,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对于老年人来说,保持稳定的睡眠模式可能有助于降低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可能有助于减轻认知衰退和神经退行性变的风险。未来,随着睡眠和认知健康之间关联的进一步解释,我们或许能够开发出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帮助老年人维持更健康的认知水平,以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儿童睡眠健康:充足睡眠是成长的基石

儿童的睡眠健康直接影响其身体发育和学习能力。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学龄儿童睡眠不足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儿童因课业压力和电子产品使用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专家强调,儿童每天应保证9—11小时的睡眠时间,家长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减少睡前电子设备使用,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睡眠与慢病关系:睡眠障碍是慢病的“隐形推手”

睡眠与慢性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专家指出,改善睡眠质量是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公众应重视睡眠健康,及时筛查和治疗睡眠障碍。

OSA与心脑血管疾病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清醒相比,睡眠期间大多数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如心率、血压、体温、激素分泌及免疫功能等。心血管调节与睡眠稳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据报道,冠心病、卒中、心力衰竭(HF)和心律失常患者的OSA 患病率分别高达65%、75%、55%和50%。在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的亚洲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研究中,OSA的患病率约为45%~50%。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OSA是高血压、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如心脏健康研究,SHHS)的证据表明,OSA、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OSA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疾病的可能机制包括:(1)间歇性缺氧导致氧化应激、全身炎症和交感神经活性增加;(2)胸膜腔内压变化导致心脏和大动脉壁过度振荡剪切应力引起内皮损伤;(3)反复觉醒诱导反射交感神经激活,通过增加儿茶酚胺的产生引起急性重复性血压升高和持续性血压升高。

OSA与糖尿病

研究显示,OSA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OSA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持续暴露于OSA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异常和糖代谢紊乱等,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国内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OSA的患病率超过了60%;而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OSA的患病率更是高达86%。《睡眠研究杂志》(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发布了一项研究,表明有睡眠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比那些从未或很少有睡眠障碍同时未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高87%。

OSA与肥胖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全球范围内超重或肥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病率增长问题日益突出。肥胖是OSA患病的重要构成病因,OSA又增加肥胖程度,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若不加以干预,可导致多种不良健康后果、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率增加。肥胖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在肥胖人群中,OSA的患病率超过30%,且随着身体质量指数(BMI)每增加1%,OSA的发病率将相应提升1.14%。肥胖通过多种机制促进OSA的发生和进展,包括咽腔脂肪沉积导致上气道横截面积减小、组织跨壁压增加,进而增加上气道塌陷的风险;腹部脂肪增加则会导致肺容量减少,尤其是功能残气量,降低胸壁顺应性,减小气道纵向牵张力量,从而增加气道塌陷的可能性。此外,肥胖相关的激素变化可能导致呼吸调控反射异常和觉醒反应受损,进一步加剧OSA的严重程度。同样,OSA也会加重肥胖程度,约60%~90%的OSA患者伴有肥胖。这可能是由于OSA患者慢性间歇性缺氧和睡眠片段化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导致生长激素、雄激素、胰岛素及瘦素等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增加主观饥饿感,促使食欲增加,能量过多转化为脂肪。此外,睡眠期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可能导致脂肪动员增加;合并日间嗜睡等日常功能受损,患者体育锻炼减少,能量消耗降低。肥胖与OSA互为危险因素,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OSA与认知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并且睡眠呼吸暂停可能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个体可能面临认知功能下降加速的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睡眠呼吸暂停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受损等,严重时可能导致痴呆症等认知疾病的发生。

睡眠呼吸暂停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认知功能,包括:(1)夜间睡眠片段化导致的记忆力减退和学习能力下降,白天警觉度和注意力下降,执行功能受损等;(2)间歇性缺氧导致脑神经元损伤及突触失活,影响记忆和学习过程;损伤前额叶及额顶叶功能,影响注意力和认知速度;影响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功能,影响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执行功能;影响与情绪调节相关区域活动异常,引起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它不仅与多种严重疾病独立相关,还对患者的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于OSA的预防和治疗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加强对OSA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度;同时,对于已经确诊的OSA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改善生活习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睡眠与肥胖:睡眠不足或成肥胖“帮凶”

睡眠与肥胖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睡眠不足可能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增加食欲,进而引发肥胖。研究显示,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群,肥胖风险显著增加。专家建议,保持每晚7—9小时的优质睡眠,结合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设置睡眠门诊:为睡眠健康保驾护航

为应对日益增多的睡眠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政策提出“每个地级市至少设立还有一家心理门诊及睡眠门诊”的工作指导原则,全面、持续推动科学睡眠知识的普及。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睡眠门诊建设,为公众提供专业的睡眠健康服务。睡眠门诊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等技术,精准诊断失眠、睡眠呼吸暂停、昼夜节律紊乱等睡眠障碍,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前,全国已有3000余家医疗机构具备睡眠监测的条件。这些机构中,部分已经开设了睡眠专病门诊,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提升诊疗水平。

结语

睡眠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在2025年世界睡眠日来临之际,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睡眠健康,从失眠到呼吸暂停,从老年人到儿童,从慢病管理到肥胖防控,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专业的诊疗服务,共同构建健康睡眠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优质睡眠,拥抱健康未来。

出席本次活动的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叶京英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李庆云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立强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延忠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集阳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于擘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宿长军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殷善开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许志飞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高雪梅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柳志红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詹淑琴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尹国平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高晓玲教授。与会专家就睡眠障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睡眠疾病与相关慢病关系,以及防治睡眠疾病对相关慢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