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大山深处,花垣县十八洞村曾是贫困的代名词。2013年,这里人均年收入仅1668元,村里40岁以上的单身汉多达30余人,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然而,随着“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实践,这个苗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泥泞山路变沥青大道,苗绣、山泉水、旅游业兴起,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返乡青年的身影——其中,95后大学生施康的故事,成为十八洞村从脱贫到振兴的鲜活注脚。
十八洞村返乡大学生施康(本组图片均由施康提供)
返乡:从都市白领到“返乡创业青年”
2019年底,长沙某传媒公司的办公室里,施康递交了辞职信。这个决定让同事不解:“好不容易走出大山,怎么还要回去?”但对施康而言,返乡的念头早已萌芽。童年的记忆里,十八洞村闭塞落后,村民靠天吃饭;但大学期间,他目睹家乡因精准扶贫政策焕然一新:5G网络覆盖、旅游产业兴起、苗绣走出深山……“家乡需要年轻人,我想用专业知识为它做点什么。”他这样解释。
回乡初期,施康的创业路并不顺利。他尝试用短视频记录苗寨风光,但点击量寥寥;拉上几个同龄人成立“新青年电商工作室”,却被村民质疑“不务正业”。“有人当面说我们游手好闲,直播时观众只有两三个,第一场带货只卖出5块钱。”施康回忆道。彼时,团队连固定工资都发不出,还因品控问题遭遇大规模退货。但家人的支持与村干部的鼓励让他坚持了下来:“哪怕失败,也要为村子探一条路。”
施康与村民们
破局:直播间的“阿公阿婆经济学”
转机出现在2024年夏天。为打破同质化竞争,施康策划了一场“院坝夜场直播”:露天场地、竹篾灯笼、苗歌背景音,主角是村里的老人。74岁的龙五姐带着自制的包谷酸首次出镜,紧张得手发抖,却因朴实的讲解意外走红。“网友说阿婆像自家奶奶,产品有‘妈妈的味道’。”施康笑道。这场直播销售额突破4万元,村民从观望变为争相报名,“夜经济”就此点燃。此后,直播间从每周1场增至每日开播,腊肉、蜂蜜、苗绣等特产供不应求。
施康的“奇招”远不止于此。他带着团队走遍十八洞片区的排碧、板栗等村寨,开展“巡播助农”。在龙山县蜜汁李种植园,4小时直播卖出300单。“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好。”施康的这句话,成了团队的信条。
直播间里的施康
裂变:从个人创业到集体致富
随着直播事业步入正轨,施康的身份也从创业者转变为组织者。2021年,他当选村团支部书记,牵头成立经济联合社,探索“青年+网络+村民”模式:
人才培育:推出“青农人计划”,培训村民短视频制作、直播话术,连74岁的龙五姐也能熟练使用提词器;
产业整合:联合周边村庄打造标准化供应链,严控产品质量,解决早期退货危机;
文化赋能:将苗鼓、对歌融入直播,开发“十八洞研学游”,吸引游客实地体验。
如今,这个不到千人的村庄,100多人参与电商产业链,6名固定团队成员月收入超万元,连带包装、物流等岗位让留守老人也有了收入。更深远的是,施康带动了青年“洄游潮”——全村40多名大学生中,11人选择返乡,有人经营民宿,有人成为村干,曾经的“空心村”重现活力。
施康正在直播卖农特产品
愿景:让十八洞成为乡村振兴的“种子”
2025年,已是省人大代表的施康,将目光投向更远处。他在两会上提出“片区协同发展”建议:依托十八洞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品牌,串联周边村落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大通道;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农业融合,打造“湘西好物”区域公共品牌。“我们的目标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让整个湘西的乡村都找到振兴路径。”
如今,施康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幅十八洞村的老照片:破旧的木屋、崎岖的山路,与窗外崭新的民宿、络绎的游客形成鲜明对比。从单打独斗到集体创业,从5元销售额到百万营收,他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需要的不只是政策与资金,更是青年对乡土的热爱与创新。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手机是‘新农具’,直播是‘新农活’,而我们的根,永远在这片土地。”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