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俄多轮谈判后,被“踢下”谈判中的欧洲再也按捺不住了,发布了首份《欧洲防务白皮书》,标志着欧洲防务政策从“北约依赖”向“战略自主”的历史性转向。文件直言“欧洲和平的唯一途径是充分准备”,并首次系统规划2030年前的军事改革路线图,直指一个紧迫命题:当美国安全保障变得飘忽不定,欧洲应如何在战略困境中抉择,寻求自救之道?
《白皮书》围绕三大支柱试图重塑欧洲防务框架:
其一,能力补缺,提出“欧洲国防工业战略储备”,聚焦防空系统、弹药产能等短板,旨在扭转长期依赖外部采购的局面;
其二,技术升级,要求成员国将至少20%的国防预算投向量子加密、AI指挥系统等颠覆性技术,并辅以“欧洲防务创新基金”驱动研发;
其三,体系整合,计划至2027年标准化跨国军事运输走廊,将部队部署效率提升40%,以应对长久以来的军力碎片化。
这些举措不仅是对技术与能力的补强,更将重申欧洲自主性的决心内化于制度,尤其通过限制非欧盟的武器采购,直接对美国军工霸权发起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在《欧洲防务白皮书》中明确将乌克兰纳入其2030年战略框架,鼓励“对乌克兰国防工业的直接投资”。具体而言,该计划承诺在2025年前向乌克兰交付150万发炮弹,同时为乌克兰提供系统化的军事训练。更值得玩味的是,欧盟这份计划还将乌克兰列为联合采购和国防工业的重要伙伴。为此,欧盟拿出了高达1500亿欧元的贷款支持,用于推动成员国与乌克兰在军工领域的协同发展。对此,泽连斯基更是毫不掩饰感激之情,在3月6日的欧盟紧急峰会上与欧洲领导人热情寒暄。
战略觉醒:欧盟能否突破依赖与威胁的双重夹击?
一方面,美国在2025年初未经北约协商暂停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特朗普政府更宣称将“有选择性”履行北约第五条款,动摇北约集体防御基石。这一背刺行为不仅震动基辅当局,更使得欧盟警铃大作。
数据显示,欧盟防务长期深度依赖美国,欧盟近三分之二的国防订单由美国军工企业承接。2022-2024年间,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690亿美元军事援助,超过德、英两国总和逾五倍,均凸显了欧洲自主防务能力的结构性缺陷。
另一方面,俄罗斯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加速,2024年坦克产量激增220%至1550辆,部队扩编目标达150万。相比之下,欧洲虽拥有147万兵力(2024年SIPRI数据),却因缺乏统一指挥与资源整合,欧洲的实际战力远逊于其账面实力。
据欧洲防务专家估算,欧盟需额外招募30万名士兵,并将年度国防预算增加2500亿欧元,才能与俄罗斯常规军力匹敌,这相当于将现有防务预算提高47%。对于正在经受能源转型重压的欧盟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
对美依赖如何成为欧盟一体化阻力?
有研究表明,欧洲对美依赖已形成安全、科技、金融三重“结构性依赖”,其深度远超地缘政治宣言所能消解。地缘安全方面,美国通过北约在欧洲部署了核武器和反导系统,构成了欧洲安全的核心威慑力量,导致东欧国家(如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尤其依赖美国驻军。
欧洲自身缺乏类似的战略性威慑力量。欧盟27国的军队虽有总数约147万,但缺乏战略核能力和统一指挥,与美国驻欧10万部队的协同不可同日而语。
科技方面,欧盟2023年报告显示,欧洲80%的云服务市场由亚马逊、微软等美国企业占据,意味着欧洲企业的运营、政府的数据管理甚至都将部分受制于美国。我们不禁联想到:既然昨日的美国可以暂停对乌克兰的情报和军事科技共享,那么明日的美国是否也可以对欧洲军工乃至基础设施的运营断供呢?
金融方面,美元霸权则让美国掌控国际金融体系,通过SWIFT体系或制裁(如对俄能源出口的限制)间接约束欧洲经济。
然而,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并非偶然,而是二战后跨大西洋权力结构的历史遗留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在美国的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下,逐步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并在冷战对抗的背景下开启了一体化进程。这一切始于德法两国化敌为友,从共同管理煤钢资源起步,到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再到1967年欧共体成型,随后通过1986年的《单一欧洲法案》、以及《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等一系列深远影响欧洲政治经济格局的协议。
在向超国家机构让渡主权的过程中,欧盟的安全和防务议题却长期被搁置一边。在美军和北约的保护伞下,欧洲国家的战备水平相对较低,与拥有“钢铁洪流”的俄罗斯相比差距明显。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已经文恬武嬉:马歇尔计划等一系列来自美国的长期供养已经让欧洲失去短时间内重获战略自主的能力。
欧盟应优先自保,还是以乌克兰的防御为重?
欧洲的内部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欧盟雄心勃勃的防务计划。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的核心国家,在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上展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德国在过去两年间对乌提供了超过106亿欧元的军事支持。法国则呼吁防务预算超GDP的3%,并积极倡导集体采购武器,试图通过支持乌克兰增强欧盟的内部凝聚力。
反观同为欧盟成员国的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作为与俄罗斯地缘接近的东欧国家,更担心因过度介入俄乌冲突会引发邻近风险,甚至影响自身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在对乌援助的问题上展现出消极态度。匈牙利在2025年3月峰会上否决联合声明,阻挠5亿欧元援助的发放。斯洛伐克则同样出于地缘和经济考量,公开表示更倾向于与俄罗斯保持能源合作而非军事对抗。
国家 | 2022-2024年对乌克兰军事援助(亿欧元) | 备注 |
德国 | 10.6 | 包括无人机、火炮和训练,2024年提供71亿欧元。 |
法国 | 5.8 | 重点在防空、导弹和部队训练。 |
匈牙利 | 0.1 | 直接援助极少,常阻挠欧盟整体行动。 |
斯洛伐克 | 0.3 | 支持有限,更倾向于与俄罗斯保持建设性关系。 |
欧盟总计 | 28 | 包括通过欧洲和平基金提供的61亿欧元,训练了7.3万名士兵。 |
*数据来自基尔研究所《乌克兰支持追踪数据库》
除此之外,欧盟8000亿的防务费用从何而来的问题也成为争执焦点。欧洲发展防务需巨额资金,拨款依赖各国议会批准,在如今欧洲政治碎片化的背景下争取跨党派支持可谓是困难重重。此外,欧盟计划筹集8000亿欧元强化防务,还需倚靠私营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参与,如何协调各方实际出力,同样是一道复杂的难题。
欧盟的《防务白皮书》标志着战略觉醒的开端,然而通往自主的征途艰难。如今,面对美国保障的不确定性与俄罗斯的步步紧逼,欧洲再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在跨大西洋的庇护下踟蹰不前,还是迈向真正自主的安全格局?这不仅是一场关乎军事力量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乎欧洲身份与未来的抉择。
(本文作者范奕然、吴亦恒)
往期相关内容回顾:
英法德“三国杀”内斗:欧盟砸钱千亿想甩开美国,结果惨遭现实打脸
我们是国际关系领域的青年学人团队,欢迎腾讯新闻的网友们持续关注我们的作品!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