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1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患者和医生语言不通?他用17年架起一座桥

图片



 

只要能帮助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这些委屈都不算什么,
看到他们脸上露出安心的神情,
我内心就充满了成就感。

——第11029个天天正能量获奖故事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桑珠是一名退休教师,他并没有在老家安享晚年,而是常年奔走在四川成都的各大医院。这并非因为他自己身患痼疾,而是源自他十七年前一个决定,和一份坚守十七年的初心。
图片
近二十年前,桑珠不幸患上了白血病,2006年,由于病情的发展,他前往医疗资源更为丰富的四川成都,到华西医院就医。
人生地不熟的桑珠,面对偌大的医院,如同无头苍蝇般茫然无措,他不知道该找哪个科室,更不清楚该选择哪位医生,挂号的过程更是波折连连,足足挂了三次号才终于看上病,险些延误病情。

图片

桑珠(右一)陪患者看病
治疗期间,桑珠注意到,有一些藏族同胞因语言障碍无法与医生顺畅沟通自己的病情;
还有很多人和他一样,对就医流程一窍不通,面对医院里的指示和操作手足无措,甚至连最基本的在哪里做检查、该怎么做检查这样的问题,都让他们感到无比困惑;
还有一些患者,因为无法顺利就诊,只能无奈放弃,原路返回……
这段经历,深深触动了桑珠。他深知他们就医的艰难,也明白这些患者所承受的身心双重折磨,自己淋过雨,就想着为别人撑伞。
桑珠决定,要为这些在就医路上遇到困难的同胞们做些什么。于是,一个决定在他心中悄然萌生。

图片

桑珠(左一)给患者解释诊断结果。

图片

2008年寒暑假期间,桑珠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陪诊工作中。
桑珠说,“要帮助患者顺利就医,首先要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医院。”桑珠对患者的帮助细致入微,涵盖了就医的方方面面。

图片

桑珠(后排右一)陪患者做手术。
首先,他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帮助他们寻找最适合的医院,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都是他为患者考虑的选择。确定医院后,他又精心为患者规划就医流程,让他们少走弯路。
在患者就诊当天,桑珠更是全程陪伴。他带着患者穿梭在医院的各个角落,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每一个步骤,从挂号、候诊,到协助患者与医生沟通病情,再到引导患者去做各项检查,他始终不离不弃。
不仅如此,考虑到很多患者初来的不便,桑珠还负责机场接送,帮他们寻找干净舒适又实惠的住宿地方,甚至连吃饭的餐馆都为他们操心挑选。

图片

桑珠(左二)陪患者看病。
在这个过程中,桑珠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有时候,一早上就有十几位患者跟着他在门诊大楼的四层楼里上下来回穿梭,他忙碌的身影,难免引起医生护士的误会,常常被误认为是“黄牛”,遭到斥责甚至被赶出诊室。
每当这时,一起去的患者因听不懂解释而满脸惊慌,桑珠既要安抚患者的情绪,又要努力向医生护士解释清楚,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但桑珠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他始终如一日地坚持着。
“只要能帮助患者及时得到救治,这些委屈都不算什么,看到他们脸上露出安心的神情,我内心就充满了成就感。”桑珠高兴地说道。正是因为这份肯定和成就感,哪怕过程中充满了艰辛,桑珠也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

图片

2017年,桑珠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退休。
对于许多人来说,退休意味着开启悠闲的晚年生活,但对于桑珠而言,这却是他全身心投入陪诊事业的新起点。
退休后的他,果断决定全职做起陪诊工作,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帮助患者这件事上。

图片

桑珠(中)和患者合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找桑珠帮忙的患者越来越多,不仅有来自西藏的,还有来自其他地方的。患者数量多了,桑珠的经验也丰富了。
在他看来,像华西这样的大医院,不管干啥都要排队。其实患者不一定非要去大型综合医院,成都其他的公立医院、专科医院,也都能解决问题。
他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权衡各个医院的优势,为患者做出最优选择。
十多年陪诊,经手的检查报告不计其数,桑珠现在也能对骨科和其他一些科室的报告做简单的解读了。

图片

桑珠(右一)给患者解释诊断结果。
有一次,一位患者拿着骨科的检查报告找到桑珠,满脸担忧,报告上复杂的医学术语让患者一头雾水,不知自己的病情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
桑珠仔细查看了报告,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道:“您看,这个报告显示您的腰椎有点问题,有轻微的骨质增生,这可能就是您最近腰疼的原因。”
不过您别太担心,医生会根据这个情况给您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只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好好治疗和休息,会慢慢好起来的。”患者听了桑珠的解释,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对接下来的治疗也充满了信心。
那些曾经接受过桑珠帮助的患者,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将桑珠视为自己的亲人,每次见面都会紧紧握住他的手,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谢,许多患者回到家乡后,还会特意给他寄去家乡美食,以表心意。
从最初的误解到如今的敬佩,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也和他成了“老相识”
桑珠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藏族同胞在求医过程中感受到关爱与帮助,不再因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流程而感到无助。
17年,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只因曾经经历,只因感同身受。

曾经,他是教书育人的教师桑珠;如今,他是很多藏区同胞心中最温暖的那道光。

看见,行动,改变……17年,一件事,他带着无数个家庭在异乡找回健康和生活的希望,也在日复一日的专注中,成为了医患之间一座坚固而温暖的桥梁。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西藏商报,用一份正能量特别奖,向桑珠致以深深敬意。

图片

谢谢你,因为一份同理心,看见了一个群体真实而具体的需求,并用17年坚持,用公益和爱,写就了自己的解法。

今天,我们致敬大爱,致敬公益人生。

希望更多人看见这样的公益需求,愿爱与公益,弥合更多的困境。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
西藏商报 王静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