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新闻发布会现场,2025
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在红砖美术馆大型个展“静寂之空”(Silent Emptiness)于3月22日开幕,展期持续至8月31日,由闫士杰策展,艺术家根据红砖美术馆的空间与环境,挖掘并使用东方元素与在地材料,创作了6件全新特定场域装置。展览不仅是对盐田千春 “缺席的存在”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化,更以她独特的东方哲思与跨文化经验为脉络,将东方哲学中的“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沉思。
盐田千春,《多重现实》,2025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此次展览的筹备始于2018年,历经五年的反复调整与碰撞,盐田千春终于完成了在她看来近年来“最好的一次展览”。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次展览实现了在其他美术馆难以实施的计划,比如用水铺满主展厅,甚至把两面墙体凿开了巨大的洞。”这些大胆的创作手法不仅回应了红砖美术馆独特的建筑空间,也体现盐田千春对东方哲学中“空”的深刻理解。
盐田千春,《时间的回响》,2025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很长时间以来,盐田千春的作品始终围绕“缺席的存在”这一主题展开,她以表演和装置作品著称,通过纤维、旧物、泥土等媒材,表达了无形的东西:记忆、焦虑、梦想、沉默等。她的作品常常源于个体经验,通过对身份、界限和存在等普遍概念的质疑,将个体焦虑转化为集体记忆,将文化疏离升华为对人类存在困境的叩问。
“静寂之空”作为盐田千春艺术生涯一次深度探索的里程碑展览,充分调度了在地材料:藏地古建门庭、北京当地的天然洞石、来自河北邢台朱庄水库的木船、中式家具等。展览的每件作品都与红砖美术馆的建筑空间完美融合——“融入更辽阔的宇宙,重新参与时间的流转,与万物相连”。
盐田千春,《灰烬中的联系》,2025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展览开放的空间与流动的气韵,形成“静寂”的精神特质,构建起充满诗意、冥想、哲思的流动场域空间。正如红砖美术馆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所言, “盐田千春的作品邀请我们穿越意识与梦境、记忆与现实、生与死之境、历史与当下的多重阈限。”
盐田千春,《意识的蜕变》,2025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昏暗的展厅里,七件巨大的衣裙缓缓旋转,倒影在平静的水面上,《多重现实》宛如一场肉身的缺席之舞。水面上一条蜿蜒的石墩小径通向一个柔光充盈着的黑暗房间,蝴蝶正从如躯壳般的身体中剥离,《意识的蜕变》呼应着“庄周梦蝶”的哲思。《通往静寂之门》,无数红线穿越古老的藏地门庭,冲破墙壁,撕裂物理空间的边界,延伸辗转升至无垠天际,仿佛一股无形的能量潜入随缘应物的当下觉知。
盐田千春,《通往静寂之门》,2025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时间的回响》三块洞石伫立,从岩石孔洞中冒出的黑线如波浪般在空间中翻涌,呼应着无垠的夜空和古老的地球,仿佛空气都与之共鸣。沿着一条隐秘小径,进入红色绳子制造的温热的记忆之雨,滋润着这棵从船中生长出的树,《生根的记忆》通过“树从船中生”的意象表达物质的消亡恰是生命轮回的起点。《灰烬中的联系》这些烧焦的椅子仿佛诉说着:即使缺席,依然能被感知;即使毁灭,痕迹依然存留。
盐田千春,《生根的记忆》,2025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
“静寂之空”不仅是一场展览,观众将踏入一场对 “空”悟化的旅程: 当物质消逝、躯体消亡、时间流逝,人类如何通过记忆、艺术与信仰,在无我的宇宙重构存在之锚?策展人闫士杰指出:“盐田千春的‘空’不属于任何地域,而是对人类存在的终极回应。她以纤维为经、旧物为纬,编织出‘空’的当代诠释——它非虚无,而是万物依缘而显的自由,直面生死后的慈悲。”
仿佛在提醒我们:空性如如,不碍万法纷然。
-展览现场-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开幕现场,2025
盐田千春与策展人闫士杰,“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开幕现场,2025
盐田千春,《多重现实》,2025
盐田千春,《通往静寂之门》,2025
盐田千春,《时间的回响》,2025
盐田千春,《意识的蜕变》,2025
盐田千春,《生根的记忆》,2025
艺术家
盐田千春,1972年生于大阪,现居柏林。
盐田千春的创作灵感往往来自个人经历或情感,她将其扩展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如生命、死亡和关系。她通过收集既存的日常物件,如鞋子、钥匙、床、椅子和裙子,使它们被吞没在巨大的线织结构中,重新定义了记忆和意识的概念。盐田用她的装置作品探索一种 "缺席的存在 ",同时也通过雕塑、绘画、行为影像、照片和画布来呈现该主题。2008年,她被日本政府授予 "文部科学大臣新人奖",2025年再次被授予"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奖"。
她的作品也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展出,包括巴黎大皇宫(2024年); 大阪中之岛美术馆(2024年);洛杉矶哈默博物馆(2023年); 昆士兰美术馆与现代艺术馆(2022年); 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2021年);新西兰国立博物馆(2020年);东京森美术馆(2019年);柏林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2019年);南澳大利亚艺术馆(2018 年);英国约克郡雕塑公园(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 年);K21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艺术品收藏馆(2015年);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亚瑟·M·赛克勒美术馆(2014年);高知美术馆(2013年),以及大阪国立美术馆(2008年)等。同时她也参与了许多国际展览,如爱知三年展(2022年);奥能登国际艺术节(2017年);悉尼双年展(2016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2009年)和横滨三年展 (2001年)。2015年,盐田代表日本参加了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
策展人
闫士杰,红砖美术馆创始人、馆长、策展人,在中国率先提出并践行“生态体验美术馆”的理念。2024年策划了“托马斯·萨拉切诺:共生”展;2023年策划了“海蒂·布赫:皮囊之上”展;2021年策划了当代艺术与航天科技跨界的展览“徐冰:艺术卡门线”;2020年,策划了大型国际群展“2020+”,在面对突发疫情引发全球旧秩序的失效时,呈现重建新秩序的思考与行动。2019年策划了莎拉·卢卡斯亚洲最大规模个展“莎拉·卢卡斯”;2018年,策展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迄今在中国最大个展“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2016年,策划了“识别区:中国·丹麦家具设计”展,第一次将中国古家具以设计的名义与丹麦家具设计大师对话。他策划的展览还包括:詹姆斯·李·拜尔斯中国首次个展“完美时刻”(2021);“加藤泉” (2018)、“安德⾥亚斯·穆埃:摄影”(2018)、“安德烈斯·塞拉诺:⼀个美国人的视角”(2017)、“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之八〇九〇年代”(2016)等,从不同视角建构起红砖美术馆对艺术的深层次、多维度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