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查无此分”的后续,考研名师田静日前在社交平台上悄悄删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毕业院校信息。从何凯文的“89分”到田静的“无分”,这场所谓的“英一事变”在考研圈掀起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随着近年来考研热的升温,教培机构卷得飞起,“名师押题”“精准预测”的营销口号随处可见。有媒体披露,一些考研教培将收入的50%投入到营销上,几乎是投入在优化课程上的3倍。名师亲临考场并“晒分数”成为新兴的营销环节,只是这次触碰了“不造假”“不忽悠”的行业底线。
已经退圈退网的何凯文曾自诩“开启超级名师时代”,不管是不是他开启的,打造网红名师成为一时之风。机构通过精修形象片、伪造上岸率、剪辑高光授课片段等方式制造流量“圈粉”,“名师”社媒的评论区常常能看到“不愧是名师!求带飞”之类的留言,甚至之前在购物平台上架了名为“田静的脑子”的虚拟商品,标价100元,配上“拍下后自动长到你脑子上,用过都说好”的广告词,居然卖掉了数百份。培训机构的初衷应该是为学生开智,如今却搞成了愚民,用“造神”的营销骗局,让许多学生陷入了网红、粉圈、互撕的流量闭环。
衡量教师和机构水准的,理应是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考分,而集中资源“擦镜头”,忽视讲台上的服务质量,一旦流量大于质量成为行业风气,难免会出现大批教师失格、机构失范的畸形生态。
“英一事变”引起圈内互撕,最终搞得一地鸡毛,却留下一众备考的学生在风中凌乱。随着“跟对人就能上岸”的信念崩塌,让许多学生在背负巨大考研压力的同时,还要忙于退款、换机构。近来关于“无辅导能否考研”“机构值得信赖吗”的搜索和问询帖不断增加,学生迷茫的背后,折射出行业的信任危机。
研培训行业虽是市场化模式,却不该偏离教育的本质,教师的信誉更不能是“无事炒作”“有事切割”的流量密码。这一次的“查分”事件理应成为倒逼行业整顿的抓手,从规范教培广告,到建立兼职教师审核制度和行业失信名单,用有效的措施堵住“造神”等虚假宣传的口子,维护学生群体的利益,重塑行业的信任体系。
站在学生视角,可以更理性、客观地审视未来规划。一旦下定了考研的决心,需明辨教培机构质量与流量,选择合适的辅导老师,“唯名气论”和“靠山论”皆不可取,名师战绩再辉煌,上岸的钥匙永远只在自己手里。
“造神”的唯一结局只能是跌落神坛,虚假的秀场无法替代实干的考场。如今考研培训行业需要一次主动的回归,让名师从镜头前回归讲台,机构回归“以学生为本”的初心。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魏文娟
审稿: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