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5

9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两会之后,政府的钱如何“花”进未来?

图片

图源:Pexels


3月11日,2025年全国两会正式闭幕。会上的亮点除了审议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与提案,还包括审查过去一年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未来一年的财政预算草案、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等,是对过去建设成果的梳理,更是未来发展的风向标。


两会后,政府的钱如何“花”进未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财政预算分配有哪些差异?本年度的财政支出变化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在这期推送中,我们试图通过政府公开数据,了解国家财政如何“用之于民”。


纵横透视:拆解各地财政“偏好”


横向比较,中国各省份因资源禀赋及发展战略的不同,财政支出结构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而纵向比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每年的财政重心也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发展重心与未来方向正是在这些差异和波动之间得以清晰浮现。


概览各地政府全年预算,社会保障资金成为多省最大支出预算项目。此外,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人才教育等项目也成为多省份主要发力点。


图片


对大多数人而言,教育与就业是贯穿人生发展的核心议题,而从各省财政支出数据可见,教育经费与就业保障支出也常常位列地方财政重点支出领域。


五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教育开支放在第一位。在北京市、云南省、广东省等五地的年度预算草案报告中,人才教育支出皆“一马当先”,占据2024与2025连续两年财政预算一号位。作为教育重镇,北京已经连续8年将教育列为年度支出首位,这笔支出主要花在职业教育推进、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巩固“双减”工作成效、落实家庭困难学生补助、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等方面,近年来,青少年心理疏导也成为新的政策发力点。


九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将就业保障设定为年度前三开支项目。在陕西省、福建省、黑龙江省等地区的2025年预算草案报告中,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更是占据年度预算榜首,其落实方向包括支持就业、健全社保体系、支持助企纾困政策等。


对于另一些省份而言,将资金投入到区域协同发展之中是更重要的议程。例如,重庆市在2024年将3073亿元用在了“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西部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此走过第五周年;而踏入2025年,预算超2500亿元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则成为了重庆市新的首要任务。


图片


当然,许多省份还有着自己的“特殊关注”。如在宁夏、新疆等自治区,包含了“农业、林业、水利”三部分支出的“农林水”项目成为了发展的重头戏,相关支出规模与人才教育、就业保障等民生支出相当,凸显了这些地区对农业基础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视。


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则在2025年显著加大了乡村振兴领域的投入,其中,江苏省的乡村振兴预算从27.20亿元提升至75.26亿元,涨幅高达178%,彰显了其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决心。而四川则在压缩乡村振兴与城乡建设预算占比的同时大力提振其社会保障类支出占比,显现出截然不同的工作重心与未来前进方向。


具体流向:政府预算如何落到实处?


当准备“花”出去的真金白银各就各位后,下一步当属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花钱”方案。结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我们得以走近“宏大图景”背后资金流转的齿轮,了解政府是怎样在重点领域“花钱”的


通过整理与统计2025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与提案中的高频词,我们提炼出未来一年中我国政府将特别关注的五大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人才教育、生态治理、医疗健康以及乡村振兴。围绕这五大主题,我们以各省份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报告与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为基础,深挖其资金投入的具体策略。


图片


2025年,许多新锐科技公司的“大本营”浙江省已经摩拳擦掌,准备续写这份科技创新的辉煌战绩。该省将科技创新列为重点财政收支政策执行对象,其中50亿元将投入于支持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同时,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也会获得17.5亿元的资金支持。


广东省作为常年的出生率第一大省,近年来将教育投入保持在财政预算的第一位,总投入超4000亿元。其中涉及到的一项广受关注的新政为国家奖助学金的扩面提标政策——奖励名额由10.5万名增加到21万名,同时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平均奖励(资助)标准均产生了两千元左右的上浮。


在深化医疗保障改革背景下,不少省份也选择在疗健康领域加大投入。2024年,医疗健康支出占四川省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1%,总金额达191亿元,其中64.1亿元成为了医疗保险救助补助资金,用于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让重特大疾病患者与经济困难群众能接受更高规格的医疗保障。


而对于落实低碳环保与乡村振兴事业而言,各省份因地制宜,对国家方针政策进行了详尽的战略与款项划分。如在河南省,2025年的乡村振兴战略在预算明细中细化为城乡融合发展、优化交通网络、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产品保险等等专项,以确保多线并行、落实乡村全面振兴;江苏省则将其生态治理预算重点投入到新一轮太湖治理及长江大保护中,可谓“将钱花在刀刃上”。


从提升奖助学金到加固医疗保障,从新落成的实验室到齐头并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写在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草案的这些具体、有力的措施条文向我们证明,“国家账本”不仅关乎宏观的方针战略与抽象的预算金额,还记录着我们稳扎稳打、有的放矢的前进脚步。


渗入日常:触手可及的政府预算


每年两会之后,财政预算的调整不仅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的布局,也悄然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或许你并未察觉,但政府的投资方向,往往比你想象得更贴近生活。


图片


这些改革背后的深意,远不止于财政数字的增减,更关乎地方政府如何在宏观政策框架下,找到与公众需求契合的具体实施路径。


教育投入的增加,直接影响课堂资源的均衡与教学质量的改善;医疗资金的分配,决定着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科技创新的扶持,将推动产业升级,进而影响就业市场和职业选择;乡村振兴的推进,将为偏远地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而绿色低碳政策的实施,则关乎交通出行、居住环境和消费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当预算方案落地,具体措施将逐步显现,政府的资金终将流向个体的现实选择和日常体验之中。



数据收集与分析:江雪 吴帆 张紫玉 周熙然

可视化:江雪 吴帆

文案:张紫玉 周熙然

美编:周熙然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