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听潮X宁波图书馆丨吴冠军:我们如何智慧地应对智能时代?

AI划重点 · 全文约4622字,阅读需14分钟

1.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在宁波图书馆举行的讲座中,探讨了如何智慧地应对智能时代。

2.吴冠军指出,人工智能具有能动性,能自主地完成一系列工作,我们需要与之合作以了解人能够更好地做什么。

3.他强调,人文学科在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更多地进行彼此激发思考。

4.此外,吴冠军认为,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我们需要重新界定智慧,用人文方式提升自己的价值。

5.最后,他鼓励大家在AI时代积极拥抱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一晗 特约声播 琚馨妍

图片

近期,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一楼报告厅,举行了一场名为《再见智人:我们如何智慧地应对智能时代?》的讲座,主讲人是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讲座当天,宁波的天空下起了小雨,但湿冷的雨没有阻挡人们的脚步。场下坐满了前来听课的读者,人们或凝神聆听,或奋笔摘记,原定两个小时的讲座,超时了近一个小时才结束。

图片

宁波图书馆供图

“老师讲得很细,举了好多例子,我们这些读者也意犹未尽。”一位在现场的读者说。人们积极而迫切地拥抱着这个以“智能”命名的时代,生活在人工智能快速迭代自身的当下世界,作为“智人”,我们如何智慧地去应对?这个讲座也许会带给你答案。

潮新闻“听潮”栏目携手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为您整理这一讲座中精彩的思想碰撞,您可以点击上方音频收听讲座中的部分精彩实录,也可以阅读我们为您整理好的讲座核心观点和部分文字实录,让我们一起,听见思想的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中,更好地锚定自身的价值。

讲座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是有Agency(能动性)的,你告诉它一个目的,它能自发地把一系列工作完成,最后给到你一个非常漂亮的结果,而且这个能力还在不断地提升,这就是Agent(智能体、能动者、代理人)。

  • 今天文科要学很多更重要的东西,但绝对不是简单地在图书馆一本一本看书了,而是更多需要彼此学会怎么思考,彼此激发思考。

  • 我们的时代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今天是人的思维的能动性加上人工智能的能动性,两者相叠加。

  • 我们需要在与人工智能的合作中去了解人能够更好地做什么。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我们重新界定智慧,这个是我们要用人文学的方式去提升自己的。

  • 人类的底层算法是用眼睛看东西,高级算法是看抽象文字。我们今天可以活用视觉方式,视频也有它的优势,你也把它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个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充实的可能性。

以下为讲座部分精华实录(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有删减、调整):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天一讲堂,今天我们讲座的内容是《再见智人:我们如何智慧地应对智能时代?》。现在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方式,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未来社会的思考,AI能替代什么?我们如何来积极应对AI的崛起?AI与我们又能共同成就什么?我们如何与它共生?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华东师大奇点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吴教授!

吴冠军:非常感谢主持人,今天是周末,同时又是下雨天,大家牺牲休息的时间来到图书馆,我想大家一定带着自己的思考。我们把自己叫作“Homo Sapiens”,翻译叫作“智人”。我们用一个“再见”——“再见智人”。“再见”一个是很有意思的中文词,它是一个double meanings,一个就是拜拜了,我们告别了,这是一个很哀叹的时刻。还有一种可能性,It is also see you again,我们再次又看到“Homo Sapiens”,这次的“再次看见”是什么样的方式?我们给大家写的副标题,叫我们如何智慧地应对智能时代,这就是今天想和大家报告的题目。

从Manus的刷屏谈起,我们是否进入了将能动性让渡给AI的“代理时代”?(音频时间点03:48)

前不久很多朋友应该被Manus刷屏了,这是一个“AI Agent”,中文翻译成人工智能体,现在仍然是预约状态,大部分的人用不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创始团队放在官网上的视频,了解什么是Agent。

它不只是提供一个聊天的窗口,它能够自主地完成事务,比如说我们今天在办公室的面试情境里,我们有成千上万个应试者,有各自的简历,它把每个简历阅读完了,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根据工作的相关性做了匹配,然后按照能力的高低做了推荐,最后形成了表格。这件事如果让一个人来完成,还是很耗时间的,因为如此之多的简历,一份一份看下来,然后排出每个人的情况,最后需要给到决策者一个非常完整的报告。这件事情Manus就可以做了,这是今天的一个全新的发展。Agent其实就一个能动者,还有一个词叫Agency,简单翻译成“能动性”,今天,人工智能是有Agency的,你不需要一件一件事情说完,它是具有自主性的,你告诉它一个目的,比如完成一个HR的工作,它能自发地把一系列工作完成,最后给到你一个非常漂亮的结果,而且这个能力还在不断地提升,这就是Agent。

Agent的意思是说它帮你完成了一整个事情,所以今天的Manus帮你完成一系列的事情,我们在旁边聊天,玩游戏,我们慢慢地把能动性给它了。这个事情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具有了Agency,它成为了Agent,这个词有时候翻译成为代理人,我们是不是已经进入到一个代理时代?

图片

宁波图书馆供图

为什么人工智能是不可见的?(音频时间点09:30)

我想把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分享给大家,这一本书出版于2019年,实际上在这一轮的人工智能大潮之前它已经出来了,它的题目叫《The Culture of AI》(AI的文化),作者是Anthony Elliott,是一个英国非常有影响的作者。作者有一个很精彩的洞见,这个洞见和我们的很多的感受相反,他说什么是AI,AI意味着“essentially invisible”(在根本上是看不见的)。这里面其实有作者一个很深层的思考在里面,他说我们今天只是一个例外状态,我们对于AI具有一种新鲜度,我们现在处于一个AI正在占据我们的吸引力的时候。

作者认为,“所有的技术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不容易被关注到。”比如说今天讲座到一半,话筒没有声音了,或者哪里没电了,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去找技术专家,只有技术突然出现问题的时候,它才在场,平时它是看不到的,所以技术有这样一个躲起来的能力。今天的人工智能有点像我们刚刚搞出电影那个时候,大家很兴奋,但是很快很快,你会习惯它的存在,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与人工智能共同思考(音频时间点13:55)

Deep Learning这个词很好——“深度学习”,这个深度不是它一个人很厉害,这个深度指的是一个人是浅薄的,一个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Deep。比如读书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读书就是和那些过往很棒的作者一起讨论你感兴趣的话题。去年的1月份,《NATURE》杂志发了一篇神经科学的文章,这个题目非常好,叫《It takes two to think》,我们直接翻译成“要二才能思考”,就是说思考至少需要两个人。所以你想一想,人工智能存在scaling law(规模化法则),训练的数据量越多,学习才会更加热火朝天。

今天文科要学很多更重要的东西,但绝对不是简单地在图书馆一本一本看书了,我们能让人工智能和我们对话,让它告诉我们最新的知识。我们华东师大完全改变了,我们不再教知识了,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思维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我们开了很多通识课,全部是思维课程,teach you how to think instead of how to read books,所以文科还是很重要,但是文科的重要不再只是简单地读书,我们更多需要彼此学会怎么思考,彼此激发思考。 

图片

宁波图书馆供图

AI为我们展开了世界的更多可能性(音频时间点16:35)

历史已经在发生,我们就是历史的见证者,甚至还有部分是参与者,比如我的一些同事是参与者,他们的沮丧比我还厉害,这个是去年爆火的模型叫Sora,由Open AI推出的,按照Open AI的理解,这不是文生视频那么简单,他们发了一个文章——《Video generation models as world simulators》(作为世界模拟的视频生成模型),就是把这个世界直接模拟出来,这是一个物理模型。普通人认为只是省掉了拍摄的过程,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它要把这个世界全部的规则都进行理解,东西掉下来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快,不能头发往这里飘,灰尘往这里飘,还有人和人的交互规则,有个人踩我一只脚,如果是对面的陌生人,我可能会抬头,如果旁边我的爱人踩我一脚,我可能回过头笑一笑,不能倒过来。

我们的时代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今天是人的思维的能动性加上人工智能的能动性,两者相叠加。

这个是英伟达今年推出的Cosmos,英伟达已经把整个世界做成一个元宇宙或者说数字孪生,我们的世界发生的事情,可以在这个Cosmos里面先演示,只要数据足够多,这个世界可以告诉你,我们的世界本应该有更多可能性。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但政治智慧却鲜有发展,重思伦理与政治学的重要性(音频时间点19:24)

我们讲完最前沿的,回到最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对于知识的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知识,第一种叫生产性的知识,第二种是理论性知识,还有一类知识——实践性的知识,这一类知识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

伦理学不是关于别人,而是关于自己。简而言之,我当下怎么行动,这就是伦理学。我们做什么之前,有没有想过,想过就是一个伦理的人,不伦理的人就是我做了再说,我说了再说。伦理学是把自己的每个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

政治学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得学会怎么对自己,对这个世界,对身边的人,学会这个知识,我们的世界才有明天,而且这个知识是人工智能做不了的,所以我一直在说,我们今天重组我们的智慧,这个地方大有可为,目前为止我们看不到任何迹象,人工智能在这方面能够代替人,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一些。

我们今天如何在当下做一个伦理的人,做一个跟这个世界深度镶嵌的人,智能在旁边,我们总得有自己的一点智慧,感谢大家!

图片

宁波图书馆供图

【互动环节】

人工智能让我们重新界定自己的智慧(音频时间点22:59) 

主持人互动:谢谢吴教授。我们热烈的掌声已经表达了对于吴教授精彩讲座的一份热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工智能已经成了我们当下热议的一个话题,我们其实每个人身处其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有人兴奋,有人焦虑,也有人是压力。接下来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思考的问题拿出来与吴教授进行交流,交流前我有一个问题想跟吴教授交流一下,也想听一下您的分析。

说到人工智能,我记得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也是《哲学分析》杂志主编成素梅说过一句话,“我们现有的制度、法律、伦理是建立在人与工具二分的基础上,而当以DeepSeek为代表的工具有了类人性,人作为智慧生命的优越感正在被颠覆。要想摆脱这个困境,就需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我不知道吴教授对于这段话有什么分析和见解?谢谢!

吴冠军:我们今天有人工智能,我觉得是很高兴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很哀伤或者很紧张。我觉得我们第一次学会怎么去做一个人,我们以前伦理学为什么说不清楚,因为我们都是在自己的向度里面,今天我们旁边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连身体都没有但智能比我们强很多的人工智能,你尊重它,才能展示出自己未来能走到什么程度。比如今天我跟它结合,我可以写很多东西出来,在合作中去了解我能够更好地做什么。我们今天要去思考如何在这个时代里仍然成为一个智人,这个是我认为人文学真正要做的。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我们重新界定智慧,这个是我们要用人文学的方式去提升自己的。谢谢大家! 

图片

宁波图书馆供图

活用视觉化的知识摄入方式,拥抱生活的可能性(音频时间点26:10) 

读者互动:吴教授您好,我平时都在B站上看一些那种关于哲学的长视频,我想问一下他们的这种经过转述的二手知识和通过AI学习的途径,两者会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二手知识和一手知识这两种学习方式是否都可以呢?

吴冠军:我觉得今天的朋友们都喜欢刷视频,我也认可这样一种方式,为什么?我们人有人的特征,我们是视觉动物。人类的底层算法是用眼睛看东西,高级算法是看抽象文字,我们一旦刷视频习惯了以后,几代人以后,再让你阅读一篇文章,你可能阅读不下来,你会觉得都是字,你读不下来。但是我反过来说,今天这个趋势我已经看到了,这就说明我们的生物算法,我们的眼睛想看,同样在看,但是如果你看的是知识,它能引起你思考。比方说我现在视频里面,我搜全球的时候,它会把一个世界地图放出来,这很重要,你的脑海里形成一个文字给不了你的立体的视觉的画面。我们今天可以活用视觉方式,视频也有它的优势,你也把它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个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充实的可能性。

主持人:谢谢吴教授,也谢谢提问,我们的互动交流暂告一个段落。说句实话,AI时代的确已经大势已至,未来已来。我们今天到天一讲堂来聆听吴教授这一堂精彩的讲座,其实也是让我们能够拥有更加独立的思考能力,让我们更加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拥抱AI时代,并且能够投身其中,也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AI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掌声谢谢吴教授,谢谢大家!

(文中观点仅代表主讲人意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