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江都老班长!千里之外我想到您墓前鞠个躬……

在江都烈士陵园,长眠着一位一等功臣,他就是“王杰式”英雄战士杜治贤。1969年12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二版,以“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题报道杜治贤的英雄事迹。

图片

杜治贤烈士墓





今年是杜治贤烈士牺牲56周年,烈士生前部队、武警北京总队某部五中队给江都区龙川情优抚社工事务所负责人沈巧云打来电话,请求寻找杜治贤烈士墓。56年来,四川北川县大山深处的一位退伍老兵,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救命恩人杜治贤。





随着江都融媒寻访不断深入

由此揭开了连接京苏川三地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生死守望

图片

图片

在杜治贤生前所在部队荣誉室,烈士英名被编入第1号 

 

北 京


英雄从未离去,烈士英名仍在军营传颂

 



在杜治贤烈士生前部队、武警北京总队某部五中队营区,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映衬着蓝天。军号声声,武警战士精神抖擞整齐列队。中队长发出口令:“全体都有,立正,稍息!现在开始点名,杜治贤——”中队官兵齐声应答:“到!”洪亮的应答声响彻云霄。

图片

1969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杜治贤烈士的英雄事迹


在中队荣誉室里,一等功臣杜治贤烈士的照片编为第1号。一张褪色发黄的《人民日报》还原了杜治贤的牺牲过程:


1969年5月18日下午,值日班长杜治贤带领30多名战士,在河北某地进行国防施工。正当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忽然传来一声呼喊:“快!塌方了!”听到喊声,同志们迅速撤离。杜治贤发现九班新战士王太平尚未脱险,眼看巨石就要砸下。紧要关头,杜治贤临危不惧,转身向王太平扑去。刹那间,“轰隆”一声巨响,数十立方米的石头从峭壁上塌下来,将杜治贤和王太平压在下面。工地上的兄弟部队和民兵迅速赶来,全力开展施救。王太平与死神擦肩而过,可23岁的班长杜治贤因抢救战友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实践了生前的豪迈誓言:“为了党的事业,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心甘情愿”。杜治贤同志牺牲后,原北京军区党委为其追记一等功,号召军区各部队学习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与江都融媒记者连线时,该中队第18任指导员说:“几十年来,中队已形成惯例:凡新兵下连队、干部到中队任职,学习杜治贤是第一课。”


英雄连队英雄气,英雄感召英雄兵。该连组建于1964年,原为北京军区工程兵4709部队第十分队,后改编为武警北京总队某部机动五中队。连队组建61年来,在杜治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感召下,始终保持“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战斗姿态,出色完成国防施工、抗洪救灾、重大活动安保执勤等各项任务,曾多次立功受奖。


杜治贤牺牲50多年后,烈士英名仍在军营传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精神永照强军征程。



 

江 苏


一等功臣杜治贤,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 

 



江都区邵伯镇渌洋湖村,一排排水杉绿芽初展,笔直高大的树干倒影映在平静的湖面。这里,就是杜治贤烈士的家乡。


今年2月的一天,记者与沈巧云一同走进渌洋湖村凤凰二组11号杜治贤的家。老屋内,一块历经50多年风雨的牌匾已斑驳脱落,但“光荣之家”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辨。

图片

原北京军区送来的“光荣之家”牌匾


“舅舅牺牲后,北京军区派人送来了‘光荣之家’牌匾,将牌匾挂在舅舅家堂屋的正上方,部队与县委联合举行烈士追悼会……”杜治贤烈士的外甥李长圣告诉记者:“在20多年前,每逢5月18日舅舅牺牲的这一天,电影队定期到村里放电影,以此纪念杜治贤。”


渌洋湖村村委会老主任汤大兴,深情讲述了有关杜治贤的两件往事。


1963年,是杜治贤当兵的前一年。那年秋天,地势低洼的渌洋湖村遭受了一场水灾,把即将成熟的水稻全部淹没了。青年基干民兵杜治贤脱下长裤,手拿镰刀,带头跳入水中,一把一把地捞割水稻……乡亲们看到,满身泥泞、衣服湿透的杜治贤变成了“泥人”。


1969年5月19日,从部队传来了“杜治贤牺牲”的消息。当时正值三夏大忙之际,正在收割大麦、油莱的社员立即丢下手里的农活,奔走相告,纷纷涌向烈士家中。老人在哭,妇女在哭,男劳力也泪流不止,大家的哭泣声响成一片,悲伤的氛围笼罩全村。


今年83岁的李春华与杜治贤同村,同年入伍,同在一个连队。杜治贤牺牲后,李春华继任杜治贤所在班班长。老人珍藏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方写有一行字:“英雄杜治贤生前所在连全体合影”,照片拍摄于1971年2月10日。


“杜治贤当司号员时是司号员标兵,当保管员时是团里有名的‘红管家’和节约标兵,当班长时又是全营的标兵班长。”李春华回忆道:杜治贤牺牲后,《工程兵报》《战友报》《河北日报》《唐山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西藏日报》等报刊纷纷转载刊发了他的英雄事迹,部队和地方同时掀起向杜治贤学习的热潮。作为英雄班第一任班长,他曾代表部队到北京、河北多所院校以及北京密云水库民兵团,宣讲杜治贤同志的英雄事迹,在地方青年中引发强烈反响。

图片

扬州市革命烈士传《铭记》

家乡人民铭记英雄,烈士英名光照千秋。江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周海培告诉记者:“在2016年出版的扬州市革命烈士传《铭记》一书中,杜治贤烈士是刊录其中的70名扬州籍英烈之一。”



 

四 川


“江都老班长救我一命,我想到他墓前鞠个躬!”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距江苏江都约1500多公里。在大山深处的北川县永昌镇,生活着一位74岁的老兵。他,就是当年被杜治贤抢救脱险的新战士王太平。漫漫几十年,退伍返乡的王太平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杜治贤。


杜治贤牺牲50多年后,当年被救的新战士今安在?部队同志与沈巧云也在急切地打听王太平的下落。


“王太平可能是四川北川人,也可能是四川江油人。”根据李春华提供的线索,沈巧云拨通了北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王太平找到了!


作为杜治贤烈士家乡媒体,江都区融媒体中心立即派出采访组,远赴巴山蜀水,展开接力寻访。


今年3月13日下午,在北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力协助下,江都融媒记者走进了王太平的家。看到杜治贤烈士的生前照片,古稀之年的王太平泪眼婆娑、话语哽咽。

图片

1971年,英雄杜治贤生前所在连全体留影


记者了解到,王太平是北川县香泉乡敬东村人,1969年3月入伍。新兵集训结束后,编入杜治贤任班长的十连十班。


“我刚到连队时,只有18岁,身高1.55米,体重90多斤。”王太平告诉记者:“工程兵施工艰苦、任务繁重,每次上工地,班长杜治贤特别安排我干一些轻微的体力活,他却处处身先士卒,重活累活抢着干。”


“1969年5月18日,是我的生命重生之日。”王太平回忆道:“那天下午,连队正在进行国防施工,突然听见有人喊‘塌方了’,一个人猛地扑在我的身上,后来我什么都不知道了……3天后我从昏迷中醒来,战友们告诉我,是老班长杜治贤救了我,他却牺牲了,我的心情特别难过,连续几天吃不下饭……”


为报答杜治贤的救命之恩,出院归队的王太平擦去泪水,每天给战友们修补解放鞋,为连队早日完成施工任务出一把力。


退伍后的王太平,时常在睡梦中梦到老班长。但他只知道杜治贤烈士是江苏人,并不知道他是江苏哪里人。他找过许多战友,写信给大连的老连长,打听烈士的家乡,可始终杳无音信。每逢清明节,王太平只能给老班长烧些纸钱,祭奠杜治贤的在天之灵。


生死战友情,终生难忘。英雄杜治贤,人人敬仰。回忆烈士生前的英雄壮举,与王太平同年入伍、同在一个连队的北川老兵张勇富、周尚金心潮澎湃:“杜治贤牺牲后,全连战友个个失声痛哭。部队召开追悼会、庆功会,连队从此成为‘英雄连’。”

图片

沈巧云(左)寻访杜治贤生前的老战友李春华


杜治贤牺牲时年仅23岁,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老班长毅然选择了死,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战友。一句感谢您,已藏在四川老兵的心底几十年。

图片

北川老兵张勇富、周尚金深情回忆英雄杜治贤


面对烈士家乡的媒体记者,王太平动情地说:“我今年已74岁了,我有一个最大心愿,能给救我一命的江都老班长上坟,向他鞠个躬!”

图片

一句感谢您,已藏在四川老兵王太平(中)的心底几十年




图片

 

来源:江都融媒

作者:记者 顾建春 许龙新

编辑:阿娇

审核:高克勤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