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乡村振兴放大招!“三力齐发” 让绿水青山美到出圈!

3月22日,沂源县龙子峪小流域内,村民们正忙碌地穿梭在梯田之间,挥锹培土、栽植新苗,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这片土地,如今正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片

经过多年的努力,龙子峪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已达到70%以上,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成为沂源县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典范。

在我市南部山区,一场水土保持的生动实践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空间管控试点县,沂源县创新构建“立体防护—系统治理价值转化”全链条发展模式,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2平方公里,带动生态经济规模突破 50亿元,为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的“沂源样本”。

站在鲁山之巅俯瞰,“山顶松柏带帽、山腰梯田蓄水、沟道谷坊固基”的三级防护体系尽收眼底。沂源县将水土保持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分四大生态板块,实施差异化治理策略,使重点区域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7.6%。

“我们的监测体系就像生态哨兵。”该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2024年精准捕捉40处水土流失图斑并全部整改。作为全省唯一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试点县,龙子峪小流域成功转让5万吨碳汇量,交易额150万元,开创了北方土石山区碳汇交易先河。

法治监管为生态安全保驾护航。沂源县建立“审批监管执法”闭环体系,2024年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3个,征收补偿费806.5万元。创新“河湖长+警长+检察长+审计”联合执法机制,开展专项行动18次,查处违法案件11起,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

在沂河龙湾水乡段,生态混凝土护坡与植被修复技术相得益彰,植被覆盖率达85%,固碳量提升30%。投资6.8亿元实施的沂河治理工程,建成生态堰坝37座、生态护岸42公里,打造出“一轴多廊”生态水系,使沂河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三年稳定在Ⅱ类标准。

节水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全县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5,培育省级节水型企业9家。鲁村镇“石坎梯田+生态沟道”技术,使土壤流失量下降76%。清洁能源项目同步推进,田庄水库电站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150MW农光互补项目实现发电与生态保护双赢。

在龙子峪流域,1100亩山农酥梨基地带动村集体增收2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依托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的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已成为全国性乡村振兴理论实践平台。“生态银行”模式创新推出碳汇保险机制,为小流域生态价值提供年均32万元、10年期的保障。

北宅生态清洁小流域通过“生态修复+产业植入”,年经济效益达139.38万元,涵蓄保水能力17.23万立方米。鲁村镇打造的“梯田光伏景观带”,形成四季旅游体系,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180元。21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的建设,让生态红利持续惠及城乡居民。

从“水土流失”到“生态资本”,沂源县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将水土保持这篇生态文章写成了富民答卷。碳汇交易开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通道,农光互补项目在梯田上绽放光芒,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治理模式的创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这份“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沂源水土保持生态经济转化路径探索,为我市山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