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张文清、李清娟:如何召唤并留住全球数字游民

图片

■本文选自《复旦金融评论》

■作者:张文清 中国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论坛秘书处;李清娟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智库中心主任

■公众号:复旦金融评论  

把握全球数字游民栖息规律,打通国际人才吸引关节点。

图片

张文清

 中国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论坛秘书处

图片

李清娟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智库中心主任

图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观念的逐渐转变,“数字游民”这一群体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全球劳动力市场和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各国现相继推出针对数字游民的旅居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吸引数字游民的流入,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也需积极行动,吸引数字游民来华,展现中国开放的姿态,以点带面,提升国际形象,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和资源,让“游民”变成“留民”,“留民”变为“居民”,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图片

数字游民的崛起

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这个词最初是由前日立公司的CEO牧本次雄在其1997年出版的《数字游民》中提出。这是一种被数字信息技术赋能的全新生活方式,适用于那些完全依靠互联网创造收入,并借此打破工作与工作地点间的强关系,达成地理位置自由和时间自由,全球移动生活的人群。
截至2022年,全球数字游民已达3500万人[1]。据无国界数字游民机构“Global DNX”预计,到2035年,全球数字游民或采用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进行远程工作的人将达到10亿人[2]。目前51%的数字游民来自美国,其次是英国(8%)、俄罗斯(5%)、德国(3%)和加拿大(5%)[3]。仅2023年,美国的数字游民数量就达到1730万人,较2019年大幅增长131%[4]
数字游民群体以年轻一代为主导,包括Z世代和千禧一代,但近年来X世代和婴儿潮一代的数量也在上升。这一群体的工作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工作者,占比35%,他们通常受雇于某个公司组织,且创业意愿十分强烈;二是独立工作者,占比61%,其中自由职业者高达78%[5]。数字游民的工作领域广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创意服务、教育培训、销售、营销等。大多数数字游民接受过良好教育,技能高超且精通数据技术,79%的数字游民在工作中需使用到大量的技术,其中77%更是乐于尝试新技术的先行者[6]
虽然数字游民热爱旅行,但他们也不得不应对一系列挑战,包括个人安全问题,如何管理工作和旅行的平衡,与亲朋好友的分离、时区变化带来的困扰,以及孤独等。部分数字游民家庭为了更好地适应带着孩子旅行的生活,选择成为“慢游民”(slomads),这意味着他们会更缓慢地改变居住地,以便更好地管理家庭和工作需求。
据统计,数字游民每年为全球经济贡献高达7870亿美元。如果将数字游民视为一个国家,他们将是世界第41大经济体[7]。目前最受欢迎的前4个数字游民的目的地分别是墨西哥城、清迈、麦德林和巴厘岛。
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了数字游民对本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并将他们视作优质的人力资源。这是因为一方面数字游民的到来带动了城市消费,为城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他们带来了多样的思维方式、创新理念和专业知识,促进城市的创新氛围,推动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与此同时,具备较高技能水平的数字游民之间的人才流动也为城市增加高素质人才储备。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在城市的经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投资者和企业,同时还丰富了城市文化多样性,增进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赋予城市以更多的活力和包容性,从而提升了城市的全球化水平。
数字游民往往依赖于共享经济的服务,例如通过Airbnb等平台提供的短租公寓,以及CoWork等共享办公空间。这些服务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灵活的工作和生活选择,也促进了城市共享经济的增长。当然,这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比如大量数字游民的涌入会给城市的网络、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带来压力。如果城市能合理规划和管理,充分利用数字游民带来的机遇,是可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城市产业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发展。
为吸引数字游民,截至2022年,已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相继推出数字游民政策。例如,葡萄牙的里斯本为数字游民提供税收优惠和便捷的公共服务;爱沙尼亚的塔林率先推出了专门的数字游民签证,简化入境流程;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以其美丽的海滨风光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着数字游民。2024年,韩国、日本、泰国、土耳其等国家或地区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为数字游民提供便利的旅居条件。在这一全球竞争的态势下,中国吸引数字游民来华已刻不容缓。

图片
数字游民“召唤攻略”
图片
图源:IC
尽管中国在吸引数字游民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缺乏针对性服务和设施、网络访问限制、签证流程繁琐、语言沟通障碍、税收政策不明确和宣传推广不足等。但是,通过针对性的改进和创新策略,这些挑战可以转化为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增强全球竞争力的机遇。
首先,应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吸引数字游民来华这些数字游民往往具备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多样的视角。他们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经历能够为我们带来新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科技领域,数字游民可能会引入先进的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商业模式,这将激发本土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动力。在文化产业方面,他们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为艺术创作、文化活动等注入新的元素和灵感。同时,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交流的桥梁,数字游民能够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民心相通。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迎接他们的到来。
其次,应制定一系列便利数字游民来华的相关政策。
一是优化签证政策,例如提供灵活便捷的签证类型,设立长期签证,并明确续签和永居要求。同时,简化申请材料和审批流程,降低费用,并为家属提供简化签证申请流程。
二是完善税收政策,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税收标准和征管办法,以避免双重征税的问题。
三是出台支持数字游民创业政策,包括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扶持、场地优惠等。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为数字游民提供临时性社会保障服务。
再次,在实践层面,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数字游民友好型环境。以下是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第一,建设数字游民基地: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如沿海城市或山区。同时,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医疗服务和紧急救援保障,并设立社区服务窗口,解答疑问和提供帮助。
第二,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整合政务服务,开发数字游民服务APP,实现一键式办理事务和申报税务,同时发布政策和来华便利信息。此外,建立人才库和项目库,以便于精准匹配工作机会和合作伙伴。
第三,提供多语言版本来华数字游民手册:内容包括事务办理指南、文化习俗、旅游攻略、生活成本、应急联系方式等。
第四,完善交通服务体系:设立租车服务点,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推出优惠交通卡。
第五,提供可连接国际网络的电话卡:与通信运营商合作推出套餐,保证国际网络连接和数据流量,设立网络服务热线。
第六,开发专门的银行卡: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为数字游民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
第七,设立多语言服务中心:提供免费的三个月前期语言课程,帮助数字游民适应生活和工作。
第八,设立数字游民子女教育服务中心:提供入学指导和课程规划建议,引入国际教育集团,增加国际学校数量,给予学费减免政策,开展合作交流项目。
第九,开发专属保险产品:建立与国际保险机构合作机制,实现保险理赔便捷化。
第十,建立完善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孵化器、加速器和投资机构,为数字游民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第十一,重视消解数字游民群体的孤独感:组织社交活动,如主题派对、户外运动、文化交流活动等,并建立线上社区平台,鼓励数字游民参与志愿者活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融入感。
最后,在宣传层面,应加大力度和创新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对数字游民的吸引力。我们可采取以下几个宣传策略:
第一,在世界计算机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上设宣传点和报名点,举办类似“畅想未来”全球征集活动,邀请世界各地的数字游民分享他们对中国发展的建议和想法,并与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类媒体合作,对活动进行广泛报道;
第二,可选拔三十名优秀的数字游民代表来中国体验,提供支持和奖励,制作纪录片或短视频,记录他们的体验过程并进行传播;
第三,在社交媒体平台(如X、Youtube、Tiktok等)上,创建中国数字游民宣传账号,定期发布有关中国的城市风光、文化活动、工作机会等内容,以吸引数字游民的关注;

第四,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形式可包括问答、抽奖等,增加数字游民的参与度。具体来说,可在Tiktok上发起“中国数字游民生活一周挑战”的话题,鼓励用户分享他们想象中的在中国作为数字游民的一周生活。

综上所述,数字游民正成为推动全球劳动力市场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关键力量。面对这一趋势,中国应积极把握这一机遇,通过在思想、政策、实践和宣传等多层面的努力,克服当前吸引数字游民来华的障碍,打造有利于数字游民发展的环境。未来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将能够吸引大量数字游民,为社会经济注入新鲜血液,推动文化的多样性交流与融合,在全球数字游民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注释:

[1] Instant Offices. Best places to be a digital nomad in 2022 [EB/OL]. (2022.4.12) [2024.7.23]. https://www.instantoffices.com/blog/featured/best-places-to-be-digital-nomad-in-2022/.

[2] Pieter Levels. The future of digital nomads [EB/OL]. (2015.10.25) [2024.7.23]. https://levels.io/future-of-digital-nomads/.

[3] Matthew Metcalfe. Digital nomad statistics: how big is the digital nomad movement? [EB/OL]. 2024.6.18[2024.7.23]. https://www.twoticketsanywhere.com/digital-nomad-statistics/.

[4] MBO Partners. 2023 Digital Nomads Trends Report [EB/OL]. ( 2023.5.15) [2024.7.23]. https://www.mbopartners.com/state-of-independence/digital-nomads-2023/.

[5] Matthew Metcalfe. Digital nomad statistics: how big is the digital nomad movement? [EB/OL]. (2024.6.18) [2024.7.23]. https://www.twoticketsanywhere.com/digital-nomad-statistics/.

[6] Matthew Metcalfe. Digital nomad statistics: how big is the digital nomad movement? [EB/OL]. (2024.6.18) [2024.7.23]. https://www.twoticketsanywhere.com/digital-nomad-statistics/.

[7] Matthew Metcalfe. Digital nomad statistics: how big is the digital nomad movement? [EB/OL]. (2024.6.18) [2024.7.23]. https://www.twoticketsanywhere.com/digital-nomad-statistics/.

本文改编自《把握全球数字游民栖息规律 打通国际人才吸引关节点》调研报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等领域建议。

编辑、视觉 | 葛雯瑄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