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
借着一股“哪吒热”
广东木偶戏剧目《哪吒》在广州连演8场
为剧迷带来视觉、情感双重享受
为了一探广东木偶戏的舞台魅力
记者小麦化身非遗小学徒
拜师广东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崔克勤
学习木偶戏表演技巧、木偶制作工艺
沉浸式体验广东人的“偶像剧”!
在元代,木偶艺术从浙、闽传入广东
清末民初,木偶戏活跃于广州街头
广东作为木偶剧种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皮影等
其中,南派杖头木偶是广东木偶戏的杰出代表
有生、旦、净、末、丑等行当
有剧目“三件宝”——
《芙蓉仙子》《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张羽煮海》
一个木偶诞生
离不开雕刻、彩绘、机关设计等制作流程
举功是木偶戏演员的入门“必修课”
举功好,木偶才能像真人般笔直地立于舞台上
演员手腕起到木偶“大脑”的作用
木偶身段、功架好不好看,全靠手腕功
广东木偶戏还有十八般武艺
变脸、换装、喷火样样在行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赵东方、邱敏、汤新颖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麦蔼文
制作:广报G视频
协助/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岸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鸣谢: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