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9

评论

8

4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当Z世代开始返乡就业:大厂实习生回家摆地摊,忙活一天只挣了20元

AI划重点 · 全文约4036字,阅读需12分钟

1.随着Z世代开始返乡就业,家乡贵阳的就业市场呈现出竞争小但机会也变少的现象。

2.与一线城市相比,贵阳的薪资待遇普遍较低,生活成本也相对更高。

3.然而,返乡创业者在家乡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结构单一、岗位类型有限等。

4.灵活就业方式如地摊经济,虽然在贵阳市场表现不佳,但仍为创业者提供了尝试的机会。

5.无论身处何地,Z世代们仍需努力拼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回乡记征文

家乡,在变

你我,亦在变

留心观察,做好记录


今年,我们继续开展【回乡记】征文活动,截至2025年4月30日下午18点,在行业研习首发且阅读量最高的三篇回乡记,作者将获赠神秘礼品一份!


投稿邮箱:

hangyeyanxi@163.com


处在毕业和转正尴尬期的我,就像是在学校和公司间加塞的海绵,总是要挤一挤才能勉强挤出来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同大多数在外漂泊的人一样,当每晚躺在床上无眠空想的私人时间开启,烦忧就瞬间顺着夜幕涌上心头来,彼时记忆里的家乡就变得愈加温馨却又那么遥远。乃至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多久回家”这四个字在我心里也从象征意义上的今年多久回家,变成了计划还在外面打拼多久才可以回家?


我的家乡贵阳-是贵州的省会城市,地处中国西南部的贵州中部。所处地理位置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故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实在宜人。我想正因如此,这也让它不少外地人避暑的优选旅游城市。而今年的返乡我开始尝试以一个社会观察者的身份,去审视这片我曾经赖以身存的土地。从成年后另一种角度寻解,未来如果返乡生活,那么我在这里所享有的社会生存空间又当如何。当然,不管是在哪个城市生活,收入都是判断在一个城市生活难易指数的重要指标,而如果我从更加生活化的视角打开,那就是:就业,所以这也会是我接下来对于我的家乡贵阳的生活观察基点重心。


01


就业在家乡,竞争小但机会也变少

接下来我将以G城代指我的家乡,Y城代指目前我居住生活的某一线城市。当我满心期待的把手机里各大招聘软件的坐标,从Y城换到G城后后,才惊觉家乡的就业状况远比我想象中复杂得多。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所倾向的商家运营和客户经理两种方向的职位就很受市场的影响,大城市凭借着丰富的市场资源和众多的企业选择,虽然竞争激烈,但也能有一些不错的工作机会流动。而G城本地对大客户经理和商家运营专业人才的需求,当然是远没有大城市那么旺盛的。在各大招聘平台上浏览了无数职位后,也只能得出符合我专业和经验的岗位寥寥无几的无奈结论。好不容易看到一些稍微符合的招聘信息,点进去一看,要么要求有多年本地市场深耕经验,熟悉本地的消费习惯和商业环境,要么需要有本地的客户资源和业绩背书,当然,这些恰恰是我在外地打拼时所欠缺的。


如果将Y城的就业形容为红海,那G城的就业,就像是红海中一座孤立无援的小岛,看似有着些许机会,实则被茫茫大海所包围,海里的人们更是难以上岸。从G城人社局公布的部分官方数据上看,G城的就业岗位数量相比去年有一定的增长,但与庞大的求职人群相比,依旧显得捉襟见肘。另外就业岗位的大盘虽然有所提升,但存在岗位供给与求职需求的结构性失衡。而这一点尤其是在学历上有所体现,在贵阳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专学历需求占比57.37%,而大学及以上学历需求仅占19.43%。总的而言在G城高学历群体竞争尤为激烈,同时部分岗位因学历门槛低或薪资有限难以吸引人才,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另外就业的供需关系只是体现了收入难的一方面,再说回家乡的薪资水平显然是普遍低于一线城市的。在薪资待遇方面,两者的差距也十分明显。通过将招聘软件上的求职地址切换的简单实践验证,可以看到,同等类型岗位在y城市的人均收入平均高于G城市的。例如同一个基础商家运营岗位在Y城基本能达到 7000-8000 元,甚至一两年的工作经验就能过万,能力突出者月薪过万也并非难事。而在G城,同等岗位的薪资水平却大多集中在 3000 - 5000 元之间。而我通过官方数据也从更广的维度验证了这一事实。根据贵阳市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贵阳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76元(月4214元),同比增长4.6%,其中构成:工资性收入占62%(31,367元),其他还包含经营、财产等。而广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36元(月6953元),也就是说后者达到了前者的将近1.7倍。


在 Y 城这样的一线城市,虽然薪资相对更加可观,但生活成本也相对更高。每月的房租,在繁华地段动辄就要花费两三千元甚至更多,若是居住条件稍好一些,占去月收入的三分之一都不稀奇。再加上每日的饮食开销,外出就餐一顿普通的午饭可能就要花费二三十元,另外扣除交通费用、娱乐消费以及各种生活杂支后,每月所剩的积蓄着实有限。在与很多于一线城市摸爬滚打多年的前辈们交流后,我也了解到他们在远离家乡的一线城市生活时,始终有一种徘徊在城市边缘,难以真正扎根的感受。这种感受其实源自于难以在城市的社会结构中实现深度嵌入,无法获取如住房、稳定社会关系网络等城市核心资源,始终徘徊于城市主流生活与社会结构的边缘地带。


与此同时,城市房地产市场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关键构成部分,相关的数据也直观地反映出两座城市的差异。依据 2025 年 1 月的市场数据,Y 城的住宅单价飙升至 37833 元 /㎡,而G城是7440 元 /㎡的房价。相比之下,G城将近只有它1/4的价格,就会让Z时代的人们生活压力小很多。对于我这样来自非 Y 城本地原生家庭,且家庭在房产等核心资产维度缺乏在地积累的普通工薪阶层个体而言,如此量级的房价无疑成为我在城市实现居住权、融入城市社会结构的巨大阻碍,也是把一部分Z时代人群推回家乡的主要因素。


02


灵活就业,开启地摊经济的尝试

虽然在大厂工作的经历让我身心俱疲,但也锻炼了我的执行力和规划能力。在浸泡招聘软件无果后,我立马转向了新的灵活就业方向:地摊经济


想到以前我每次被如山的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时,总是默默给自己打气:“没事儿,大不了就回老家,那儿的生活节奏慢悠悠的,怎么着也能混口饭吃。要是遇到啥困难,就想着回去总有办法能过下去。实在不行,还能回乡摆摊嘛。” 这次返乡,终于有机会将一直以来在心底打转的想法付诸实践,我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开始为摊位挑选合适的售卖商品,这可让我大费脑筋,一头扎进网络购物世界,疯狂查阅销量榜首,运用大数据进行多方面的比对分析。经过反复思考和筛选,最终决定将目标瞄准年轻人喜爱的小饰品和创意娃娃。评估下来这些商品成本相对较低,并且方便携带和储存,简直就像是专门为地摊经济 “量身定制” 的。


紧接着就是选址,这对于地摊生意来说,无疑是 摆摊的“命门” 所在。我花费了整整一天时间,穿梭在城市的各个商区进行摸排。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了G城人流量最大的花果园楼盘附近。等货到了第二天,搭一块布就立马开工。行动力满满,但收益的速度却是慢慢。没错,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摆摊一天下来,营业额仅仅为20元。


我简单复盘了一下,主要是选品和选址两个方面的问题。大家被同质化的搜素算法绑架,你看到的“量身定制”的地摊经济最佳选品,同时也出现在别个摊主的购物清单。哪怕有一些确实特别的选品。现如今电商物流极为发达,那些新奇古怪的小娃娃,虽说能引得路人好奇地拿起来把玩一番,但真到了购买环节,大家大多还是倾向于在网上下单。除非是那种急需用到的商品,或者极具标志性、特色鲜明的产品,否则很难吸引游客买走。来往的人流匆匆,即便摊位有些许新意,能让他们驻足停留片刻,可最终还是会转身离去。一天下来,光顾摊位的顾客少之又少。原本满心以为回到家乡,机会遍地都是,眼前的小城街道却人多但平均消费水平不足,与想象中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


另外,我选址在景区附近,就更应该做贴合游客需求的伴手礼选品。在大厂从事 “流水线” 式的工作,让我养成了能够快速拆解目标、高效完成任务的习惯。在筹备地摊生意的过程中,这个本领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在短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品牌营销、选品、选址等一系列工作,这使我一度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但这次创业的失败经历,让我清楚地看到了 “流水线思维” 的局限性。商业环境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化无常,仅仅依靠预先制定好的计划是远远不够的。


返乡开启创业之路并不一定就能顺风顺水,即便在这座生活节奏相对缓慢的城市,想要站稳脚跟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说到底,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堪称完美的 “乌托邦”。无论身处何方,生活中总是各种各样的难题等待着我们。每一座城市都是独特的,有各自的光与影。大城市以其繁华的灯火、丰富的机遇,吸引着无数人奔赴;而家乡小城用熟悉的烟火,抚慰在外漂泊返乡的人群。但无论身处何处,压力总会如影随形,大城市的快节奏、高竞争,小地方的资源局限、发展瓶颈,都是人们在生活这场旅途中必须跨越的沟壑。


03


小结

生活给予我们的真相是,没有一个地方能成为绝对完美的乌托邦。没有哪个地方堪称绝对完美。当 Z 世代这一批人,缓缓踏入社会,开始直面职业抉择与生活规划的关卡时,有越来越多的目光,悄然聚焦到了家乡。Z 世代的人们见过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也见过家乡的万家灯火。我们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长大。大城市的繁华璀璨,充满迷人的信号,可在家乡能陪伴家人的安稳日子,同样散发着难以抵挡的诱惑。


在家乡寻求就业机会,无论是投身工作岗位,还是尝试自主创业,都面临着不通电局限性。就拿工作来说,家乡的产业结构往往较为单一,岗位类型往往有限,难以满足多样化的专业需求,一些新兴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家乡甚至可能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创业呢,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市场竞争激烈,且缺乏成熟的商业生态环境。同时,我所遭遇的这些困境,想必也是千千万万返乡人群共同面临的难题。


我们,作为时代浪潮中的个体,不过是流水线的一环,被时代的洪流和社会的框架裹挟,恰似滔滔江面上一艘艘毫不起眼的小船,在巨大的社会浪潮面前,渺小如沧海一粟,却又在奋力前行。虽说在庞大的社会浪潮前,我们的船只毫不起眼,恰似时代洪流里的小小船只,尽管渺小,却也有着自己的航向。可对于掌舵的我们而言,这就是驶向理想生活的全部依靠。无论选择在哪里打拼,都是在用青春书写城市的新篇章。希望将来在家乡的就业面能更广,广到能容得下一颗颗在外漂泊不安的心。被Z时代群体建设出的新家乡,也会是 Z 世代拼搏路上一个坚实的后盾;同时,每一个 Z 世代的努力,都会成为家乡发展的源源不断的新动力,编织出一幅更好的家乡蓝图。


参考文献

[1]贵阳市统计局. 2023 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2024 [2024 – 10.01]http://tjj.guiyang.gov.cn//2020_zwgk/2020_zfxxgkzl/2020_fdzdgknr/2020_tjxx/202405/t20240514_84631474.html 


[2] 贵阳市统计局.贵阳市 2024 年经济社会统计月报 [Z]. 贵阳市统计局,2025-01-24.来源:https://tjj.guiyang.gov.cn/2020_zwgk/2020_zdlygk/2020_sjfb/ydndsj/


[3]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贵阳市 2024 年第一季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R]. 贵阳: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4.




图片

本期作者:陈雨纯,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

•本期编辑:十一笔的GGB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