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展播的是
下关二小和下关三小教育集团
4位同学的作品
让我们一起边听边看吧
大理市太邑乡中心完小五年级 熊诗睿
指导教师:李梦娟
在我心灵的画卷上,非遗之美犹如华夏文明长河中跃动的浪花。而“打铁花”,则是那滚滚浪花中最绚烂夺目的一朵,它以古老而神秘的姿态,紧紧攥住了我的目光与心弦。初次邂逅“打铁花”这个名词,是在一个偶然的闲聊时刻,朋友不经意间提起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朋友绘声绘色地讲解下,打铁花瞬间点燃了我心中的好奇之火。而后,我还有幸亲眼目睹了一场打铁花盛宴。
当我真正踏入那片被火光照亮的天地,只见匠人们以大地为舞台,以铁炉为圆心,搭建起一座炽热的舞台。铁炉内,铁水如熔岩般翻滚,红得热烈,红得耀眼,仿佛蕴含着火山般的激情与力量,随时准备喷薄而出,照亮整个夜空。
随着夜色渐深,一场视觉的盛宴悄然拉开序幕。匠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特制的木勺,如同勇敢的探险家,从铁炉中舀起一勺勺滚烫的铁水。那铁水在他们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紧接着,他们以一种近乎舞蹈的姿态,将铁水高高抛向夜空,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片即将绽放的奇迹之花上。
就在铁水即将坠落之际,另一位匠人如同魔术师般,以一块看似普通的木板,精准无误地击打在铁水上。刹那间,夜空被点亮,一朵朵铁花在空中绽放,它们或如流星划破长空,留下一道道绚烂的尾迹;或如繁星点点,闪烁着温暖而神秘的光芒;又或如银河倾泻,将整片夜空装点得如梦似幻,美得令人窒息。
这些铁花在空中舞动,它们不仅仅是火花,更是匠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对技艺传承的执着与热爱。它们照亮了我的脸庞,也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希望与梦想,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光与梦编织的奇幻世界,所有的烦恼与忧愁在这一刻都被抛之脑后,只剩下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当打铁花的表演缓缓落下帷幕,夜空重新归于宁静,但那些璀璨夺目的火花已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期待着再次与这场视觉盛宴相遇,更希望这份古老而美丽的技艺能够薪火相传,让更多人见证并感受到打铁花那震撼人心的魅力。
大理市下关第二完全小学五年级198班 杨可
指导教师:罗利明
“云南十八怪,牛奶做成片片卖。”这独特的一怪,指的就是大理的特色美食——乳扇。
在大理,乳扇早已成为一张独特的美食名片,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是白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项传承百年的民间技艺,2020年,乳扇制作技艺入选了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理的乳扇有着独特的模样:薄如纸,呈扇形,表面是淡淡的乳黄色。就像一把把小小的金色蒲扇,散发着诱人的奶香。轻轻拿起一片,就能感受到它的轻薄和酥脆,仿佛稍一用力就会破碎。
这薄脆的乳扇,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优质的乳扇得选用新鲜牛奶来煮制,煮制过程中,还要将发酵好的酸水慢慢加热,并依次加入鲜牛奶中轻轻搅拌,让牛奶慢慢凝固形成絮状。添加好酸水,继续搅拌,让奶团子在锅中成型,成型后的奶团子可与酸水分离。这时,将奶团子放在手中不停揉捏,反复拉扯,直至奶团子变得光亮丝滑、充满韧性后,迅速将它卷在粗木棍上,再反方向卷到晾制乳扇的专用木棍上晾干,乳扇就做好了。
在乳扇的制作过程中,酸水的比例是制成乳扇的关键,多加一分会使做出的乳扇发酸,少加一分则难以让奶团子凝固成型。其中,制作者的手法也要轻柔而熟练,才能让乳扇的形状均匀、美观。整个制作过程没有机器代劳,全靠制作者手工完成,这不仅展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也让乳扇多了一份浓浓的人情味。
乳扇的吃法多种多样,可每一种都能让人回味无穷。最简单常见的,就是将乳扇放在火上烤着吃。随着温度的升高,乳扇迅速膨胀起来,变得金黄酥脆,散发着诱人的浓郁奶香。这时,只需再撒上少许白糖,趁热将乳扇放入口中,那香甜的味道就会瞬间在舌尖绽开,那酥脆的口感,真让人欲罢不能!乳扇还可以切成小块,放入锅中油炸,炸好的乳扇外酥里嫩,搭配上玫瑰酱,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此外,乳扇还可以用来煮汤、凉拌,或者做成甜品搭档,花样的吃法,让人们品尝到了它独特的美味。
小小的一片乳扇,不仅象征着白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还蕴藏着大理坝子的风土人情。在白族的传统节日里,乳扇是必不可少的白家传统美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乳扇,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片片乳扇,不仅寄托着一代代白族儿女的生活记忆,更是对大理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对于远离家乡的白族游子来说,乳扇就是家乡的味道,是他们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眷恋。
每一次品尝乳扇,都是一次与大理本土文化的亲密接触,这让我更加了解和喜爱这片神奇的土地。我希望乳扇这种独特的美食能够一直被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它的美味,感受到它背后所蕴藏的文化魅力。
大理市上关镇东沙坪完小五年级 吴羽恬
指导教师:李梦丹
在我的心中,有一束光,明亮且温暖,照亮我的成长道路,引领我不断前行。这束光,源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虽然我与袁爷爷未曾谋面,但他的故事和精神,深深烙印在我心间,激励着我在成长路上奋勇拼搏。
第一次知道袁隆平爷爷,是在餐桌上。那时我挑食,碗里剩了不少米饭,妈妈严肃地对我说:“孩子,可不能浪费粮食,想想袁隆平爷爷,他一辈子都在努力让大家吃饱饭。”从妈妈的讲述中,我第一次听说了袁爷爷的名字,知道他为了培育高产的水稻,付出了无数心血。
后来,在课本和电视上,我看到了更多关于袁爷爷的事迹。我了解到,他年轻时就立下了“让天下人皆能饱食”的伟大志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袁爷爷不顾风吹日晒,常年穿梭在稻田里。烈日炎炎,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汗水湿透了衣衫,可他依然专注地观察着每一株水稻;大雨倾盆,他也毫不退缩,在泥泞的稻田中仔细寻找着有价值的稻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袁爷爷始终没有放弃。终于,他成功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让无数人免受饥饿之苦。
袁爷爷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深受触动。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画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本以为能取得好成绩,结果却名落孙山。我非常失落,甚至想要放弃绘画。这时,我想起了袁爷爷面对无数次失败却从不言弃的精神。袁爷爷为了实现梦想,能在稻田里坚持几十年,我只是一次比赛失利,怎么能轻易放弃呢?于是,我重新拿起画笔,更加努力地练习。我认真学习绘画技巧,仔细观察身边的美好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终于,在后来的一次绘画比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喜悦,也更加明白了坚持的意义。
袁爷爷不仅有坚持梦想的精神,还有着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他的成果不仅让中国人民吃饱了饭,还帮助了世界上很多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袁爷爷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懂得要关心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学校里,我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难题;在社区里,我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美化环境出一份力。
袁隆平爷爷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成长的道路,让我在面对困难时不再害怕,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我会以袁爷爷为榜样,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袁爷爷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大理市下关第三完全小学五(6)班 田佳桐
指导教师:王璐
我是一个来自山西的小女孩,却自幼生活在大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大理气候四季如春,仿佛大自然对这片土地格外偏爱,在这样宜人的气候滋养下,这里的人们养成了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惬意生活习惯,三角梅、牡丹、玫瑰、桂花等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让人仿佛置身在花的海洋中。大理,于我而言,是当之无愧的第二故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白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灿烂而独特的文化。
有一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到大理古城游玩。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周围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历史。走着走着,我无意间看见了一种造型奇特的动物陶瓷,它的模样真是有趣极了,头部较大,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它的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出一排锋利的牙齿,好似在向人们展示它的威严。耳朵直立着,如同警觉的卫士。四肢粗壮有力,稳稳地支撑着身体,尾巴高高翘起,展现出一副威武的姿态。我不禁脱口而出:“哇,怪兽!”我不由自主地走进小店,只见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猫形动物陶瓷,身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有云纹、雷纹,还有花草纹等,每一种图案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店主告诉我这叫瓦猫,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大理地区常有妖魔鬼怪出没,给白族人民生活带来诸多灾难。有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来到此地,他手中拿着一只用泥土捏成的猫。老者将这只猫放在村口的屋顶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妖魔鬼怪纷纷望风而逃,从此再也不敢靠近村子。人们惊讶不已,纷纷询问老者这是何物。老者说这是瓦猫,它能镇宅避邪、招财进宝,后来,白族人民就把它当成了镇宅之宝。同时,店主还告诉我们,制作瓦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制作人需要有持久的耐心,听到这儿,我不禁对那些心灵手巧的工匠叔叔们投去敬佩的目光,是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技艺传承着这份古老的民族文化。
寒假里,我还跟着爸爸妈妈到洱海边的一个小村庄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白族婚礼。婚礼现场热闹非凡,白族村民们敲着八角鼓,打着霸王鞭,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新娘穿着华丽的白族传统婚服,头戴精美的头饰,上面缀满了闪闪发光的珠子和银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睛笑得像一弯月牙儿。这时,迎亲的队伍喜气洋洋地来接新娘了。只见新郎身着白族男子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腰间系着一条红色的腰带,显得英俊又精神。他们经过装饰着五彩鲜花和彩带的拱门。到了新娘家,有趣的接亲环节就开始了。新郎要完成一系列有趣的挑战才能把新娘接走。比如,要猜出用白族方言说的谜语,还要在伴娘们的“百般阻挠”下找到藏起来的新娘的鞋子。看着新郎急得满头大汗却又乐在其中的样子,我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最有趣的就是“掐新娘”了。我看到几个金花姐姐围在新娘身边,一边掐她,一边笑个不停。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掐新娘呀?新娘疼不疼呀?”妈妈笑着说:“这是当地的习俗,掐新娘是为了祝福她,掐得越痛,祝福就越深呢。”婚礼在热热闹闹又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忽然,我在婚礼现场惊讶地发现了瓦猫的身影,它威风凛凛,眼睛圆睁,炯炯有神,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幸福的婚礼。开席了!今天我终于尝到了白族传统的“八大碗”,直到天色暗了下来,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无论是精湛的瓦猫工艺,还是独特的白族婚礼,现在都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它们不仅仅是白族的传统文化,更代表着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大理啊,我的第二故乡,在你的怀抱里,我愿做一名白族文化的使者,把你那如诗如画的美景,那淳朴善良的民风,用心去传承和发扬。
小朋友们,同学们,你也想在节目当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吗?快点来投稿吧,投稿邮箱41779902@qq.com 。
录制方法非常简单:小朋友可以用手机自带录音装置录制或用专业的录音设备。
发送方式:请将您的小诗、朗诵或者歌曲等音频发送至苏晓姐姐的邮箱。邮件命名为姓名+联系方式+作品名,邮件内附上照片、简短自我介绍以及作品文字内容。
更多精彩节目内容请锁定大理市融媒体中心·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FM99.9。
编辑:苏晓岚 向红玉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