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七旬老人坚守五元理发摊:这份价值坚守诚可贵

段文金晶 (西南科技大学)

山东烟台,71岁的赵爱华十几年前一个人拎着工具箱从山东单县来烟台定居,开起了理发摊。这些年,赵爱华的理发摊搬了好几次,但价格一直没变,不论男女,到她这里都是5块钱一位。为什么不涨价?她笑道,我这手艺,就值这些。她说自己干的很开心,“只要干得动就接着干”。(3月24日 《青岛日报》)

在直播带货高喊“九块九上车”的时代,五元理发摊的存在与之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赵爱华坚持的“手艺只值这些”,恰是对当下过度消费主义的温柔抵抗。当人们沉迷于为包装和概念付费时,老人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真正的价值不需要镶金嵌玉,而是藏在三十年如一日的技艺打磨中,藏在剪刀划过头皮时恰到好处的力度里。

这个不起眼的五元理发摊没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没有流量变现的野心,有的只是一位老人用半生坚守的城市温情。在流水线式的快餐理发店里,托尼老师们忙着推销会员卡,顾客们盯着手机里的模板,在冷漠中完成了一场交易。而在五元理发摊前,老人会记得老主顾的颈椎病史,会多剪几下让发型更服帖,会留着热茶给排队的街坊。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从容,这种将顾客处成家人的温情,在商业社会的喧嚣中构筑起一方独有的栖居地。

五元理发摊在快时代中屹立的“倔强劲”,照见了商业浪潮中的价值坚守。当街头巷尾的理发店纷纷将价格推高至百元区间,老人三十年如一日的“五元标准”显得格格不入。有人替她算账:按每天20位客人计算,每月收入不过3000元,刨去成本所剩无几。但在老人心中,理发是“手艺人吃饭的本分”,而非牟利的工具。这位中国老人用不变的五元价格,丈量着传统手艺人的精神高度。

效率至上的时代,五元理发摊的存在成为了一种文化抗争。当算法推荐取代邻里寒暄,当即时满足消解了等待的美好,老人选择用老式推剪的咔嚓声,对抗着社会的加速焦虑。这种“慢”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对生命节奏的敬畏。每个被修剪的发梢,都在诠释着,在追求效率与利益最大化的竞赛中,总有人在守护那些看似“低效”却滋养心灵的事物。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