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校园里的樱花、海棠花、桃花、美人梅次第绽放,如灿烂云霞,撩动人的心弦。近日,高一(1)班张小路老师把课堂搬到樱花树下,让孩子们用心感悟春天,写下美好的诗篇。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堂浪漫的语文课——
春花正盛,
到樱花树下写诗去
记者了解到,这堂课的主题是《一起来写小短句》,张老师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到樱花树下,去写诗去记录春天。这一次,当张老师布置完作业,班上立马沸腾了,同学们一个个欢欣雀跃起来。
那是上午十点钟的一堂课,阳光正好,春花正盛。正值青春的孩子们散在空而大的校园里,有的欢笑,有的静思,或仰观蔚蓝的天空,或俯看湖里的游鱼……
“看他们三三两两走在校园里,你知道我怎么想?我在想,他们简直就是一本青春的乐谱,那是没有人谱出的歌,但它已经存在了,存在于阳光的灿烂里,存在于花的绽放里,存在于花树与水波照映的荡漾里……”张老师说,“这堂课还有两个没有想到的‘后果’,一是后来有别班同学下课立即冲到我的班上,问语文课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二是也有别班同学交来自己写的短句,让我看看写得怎么样。”
不是为了一首词,
而是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
说起设计这堂课的初衷,金陵河西学校语文老师张小路说:“诗人韩东说诗人是‘运动员’,不是鉴赏家,是写手,而不是裁判。这引起我的一番思虑:我们的诗歌教学,学生不是诗人,甚至不是裁判,而是‘看客’,是每次运动会上在主席台观赏的看客,有时呐喊,有时兴奋,但自己没下场跑一跑,跳一跳。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打开我们的感官,感受到我们周围的生活。那种由生活带来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古老的‘诗歌诞生’,在我们的‘语文教育’里太缺少了。所以,把学生放置在教室之外,实际上才是真正地把学生放置在语文里。”
张小路表示:“我相信每个语文老师内心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给语文松松绑,让自然取代教室,让亲身的体验取代语言的描述,让生命之树取代灰色理论。”“写出一首小词也不是这堂课追求的目标。发现自然,发现生活,做自然的融入者,做生活的穿行者,发现生活里的美,有意识去过一种美的生活,这是更远大的目标。”
诗意盎然!
看看孩子们的作品——
这一堂美好的语文课上,同学们的笔下诞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几乎都超越了“短句”。例如,刘芮舟同学这样写道:
我站在这里,
为下一次的春秋,
书写着回忆。
张老师的点评:时光迁流之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书写自己的人生。首句即有存在主义哲学的观念,无限的空间,浩渺的时间里,我可能渺小,可此时、此地,我就站“在”这里,我悄悄告诉未来,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我会回忆起,我曾经站在这里,而这必定会成为美好的回忆。李商隐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刘芮舟同学并没有惘然,以一个历史与人生的清醒者的姿态,站在这里。或许,在读者心中,也能钩沉起曾经美好的回忆吧。
石沐阳同学写的短句:
困意又袭来,
上下眼皮在打架,
算了合上吧。
张老师的点评:生活有时候枯燥无聊,不如就顺其自然,合上眼皮。一种不得己的做法,幽自己一默,用达观来中和苦涩。
杨子淏同学的作品写到了樱花:
又是樱花季,
有幸拾得一缕香,
沉积,酝酿……
“校园的樱花绽放了,同学们书写着樱花的短句——樱花最适合短句,轻盈,美丽,像少年纯洁得无限透明的青春。但赏樱诗有的在皮,有的在骨,而这一篇,写出了美的韵味。”张老师说,“有幸”,是恰巧于此时此地的遇见,还是香气有无中的邂逅呢?也不知道这淡樱的香气,在经过岁月的沉积之后,是不是可以酿出岁月的美酒……香气有无中,有幸拾得,未来如何,不好把握……可是啊,现在,现在感受到了这生命的节律,生命的芬芳……
通讯员 糜梦逸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