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诊科医生魏兵表示,生病时胖一点的人比瘦人更能扛,因为身体脂肪储存可以在关键时刻转化成能量。
2.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黄清卿指出,肌肉和脂肪在抵抗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胖人体内脂肪储存较多,生病时能分解代谢产生能量。
3.然而,过度的脂肪积累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因此要胖得恰到好处。
4.专家建议,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之间,老年人可适度放宽,适宜范围为22~26.9。
5.通过保持健康的饮食模式和适当的活动量,成年人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教你把握好胖瘦的最健康“度”。
急诊科医生建议“胖”点好
他表示,一旦生病即使躺床不动,基础代谢率也会上来,身体是在一个应激的环境里,会加速所有的营养消耗,比如很多胰腺炎患者,进医院时即使身材很胖,出院后会变很瘦。身体有点肉,有点脂肪储存,关键时刻能转化成一些能量,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身上脂肪、肌肉都不能少
经得起疾病消耗
提高基础代谢率
肌肉组织比脂肪组织会消耗更多能量来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因此增加肌肉量可提高身体基础代谢率,有助在疾病或治疗期间维持正常的体重和代谢。
增强心肺功能
改善身姿和平衡
提高恢复能力
维持正常体温
黄清卿强调,虽然一定的脂肪储备可为身体提供额外的保护和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越胖越好。过度的脂肪积累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因此,要胖得恰到好处。
建议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控制在18.5~23.9之间,老年人可适度放宽,适宜范围为22~26.9。
如何才能健康长肉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刘敏表示,每天保持健康的饮食模式才能达到营养均衡,再加上一定的活动量,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平衡膳食基础上,减少热量摄入
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成年人每天要摄入1.5~1.7升水,谷物200~300克(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蔬菜类300~500克,水果类200~350克,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1个鸡蛋),奶及奶制品300~500克,大豆及坚果类25~35克。
练好骨骼肌,不易“发福”
最后提醒,如果要减肥一定不要追求快速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非专业人员指导的自行减重,平均每周下降不超过0.5~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