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向外迁出的进程,已经按下加速键。
3月21日,雄安新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透露,2025年雄安新区加强京津冀协同联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疏解高校落地。
2025年,雄安新区将协助首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一期各组团项目前期手续办理,2025年实现全面开工;推进首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二期项目和二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总规方案及前期手续办理,力争2025年内开工建设;并且常态化开展高校、大学生雄安行活动。
同样在这天,中国人民大学宣布通州校区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全面正式投用,28个教学单位将正式进驻。未来,通州校区将成为人大的主校区。
除此以外,北京城市学院也在近日传出了将在顺义校区三期完工后整建制迁入的相关动态。随着各大高校的落子,首都乃至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格局,悄然迎来蝶变。
一路向雄安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雄安正拔节生长。
2018年1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由此,这项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新城计划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随着各项政策落地,这座未来之城已由顶层设计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其高教布局也成了大众聚焦的关键点。

千年大计是雄安
2021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先后成为首批确定入驻雄安新区的高校。
四年来,从总体规划出炉,到首开项目破土动工,再到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4所高校的雄安校区正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预计2027年,4所高校新校区将迎新,学生有望跨校选课,教师将跨校任教、联合培养研究生,师生共享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
2024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开工,拉开了首批疏解高校全面开工和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不过,首批四所建设雄安校区的北京高校,此前都已明确不会放弃校本部、整体搬迁,而是维持多校区办学,开启“一校两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包括首批4所高校在内,目前已有9所北京高校明确将建设雄安校区。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接连宣布雄安校区建设新进展。眼下,第二批疏解高校均已完成校区选址,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一组团北部,正在推进各校区总体规划方案设计等工作。
而除了上述9所高校,自2017年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作为中国副都以来,许多京校都曾释放出与雄安连接的信号。
如北京邮电大学曾在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按照教育部建设部署,推进雄安新区校区建设;今年1月,北京邮电大学还与雄安新区签署了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共建协议。
北京体育大学则在2024年7月发布的《北京体育大学召开校情通报会》一文中表示,将完善“一校三区”战略布局,稳慎推动雄安校区建设工作。
北京高校,进驻郊区
布局雄安之外,更多的在京高校将北京郊区作为筹建新校区的首选。2016年,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郊区或河北、天津转移疏解。在此之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均已在京郊布局新校区,逐渐形成了一南一北两大教育组团。未能及时入驻沙河、良乡高教园区的其他在京高校,则缓缓点亮了通州、大兴、怀柔、延庆等郊区的地图。其中,多所高校在近年先后传出已经或计划整体搬迁新校区的相关动态: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项目建议书,得到了北京市发改委的正式批复。批复下达后,首都医科大学第一次明确表露,将腾退现有五个老校区,整体搬迁至位于大兴区的新校区,实现“一校一址”办学;2024年8月,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新校区项目(一期)在北京延庆区正式启动建设。据了解,2021年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曾明确提出,要加快首都医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区校址整体腾退;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全体师生,于2024年整建制地迁入了沙河校区,开启了办学新篇章;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校区三期建设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将于完工后整建制迁入。而随着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第二批项目启动建设,首都师范大学积极推进良乡新校区二期建设,北京工业大学房山新校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京高校“走出”市中心的步伐,已不断加快。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也将目光投向了河北、天津等地。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已于2023年9月开工,计划于2026年7月竣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正积极谋划位于河北的张家口校区。
无论去往雄安还是郊区,对于北京高校而言,或许都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2015年,北京市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已经高达23953人/平方公里,逼近承载力的极限。然而在核心的城六区,聚集着66所高校,全市超过8成的高校师生集中在市区,达到了70.7万人,其中海淀区占了60%以上。截自《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高校外迁问题研究》
2014年,为了解决“大城市病”,中央将北京重新定位为“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中心”,而非教育、医疗等中心。2016年,北京“十三五”教育规划发布,明确未来5年将不再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再新设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学校,不再新增高等教育学校占地面积。同时,城六区高等教育不再校内扩建。然而,狭小的办学面积,日益掣肘着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等多方面的发展:无法建设足够的食堂,只能安排“错峰就餐”;部分高校宿舍6人寝,或因床位紧缺,不提供研究生住宿……北京交通大学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刘江涛也曾举过一个例子,学校有一团队由于锂电检测需要较大的场地,现有的校内空间无法提供,只能长期在校外租赁实验空间。拓展办学空间,外迁已是必要之举。而根据规划,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2600亩的规划用地,无疑将让学校拥有更多的施展空间。解决用地不足的问题之后,新校区往往承担着高校进一步的谋篇布局。如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是“北大新工科”战略的落子之处;清华大学通州校区则将成为学校在金融领域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基地。而对于急需“减量”的北京,无论高校打算如何远离市中心,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心城区人口高热、优化首都教育资源布局。对雄安新区来说,承接北京疏解高校同样意义重大。“这是一座未来之城,毫无疑问应该是一个未来的高教之城。如果有一批跟它的功能匹配,能够真正扎根的高校,对于雄安新区城市功能的优化、提升会有非常大的作用”。未来,如何妥善规划不同校区的功能、与城市共荣共生,如何统筹两地办学资源,减少师生在校区流动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阻碍,仍然需要在京高校的谨慎作答。但毋庸置疑的是,北京高校这一轮浩浩荡荡的建设浪潮过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方位格局,也将展现出一派全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