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扬州:新检测鉴定技术赋能文物古建保护

扬州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作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4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4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前,扬州市房屋安全和白蚁防治中心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园举办了一场文物古建筑安全鉴定现场观摩和技术推广交流活动,着重对微钻阻力仪、应力波检测等无损鉴定技术进行了现场演示,并对后期检查和长期监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古建保护:何园建筑群安全鉴定

扬州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占地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20个重点公园之一。何园东三楼、东二楼、骑马楼东、骑马楼西等房屋已建成140余年,且历经多次维修及加固。

图片

检测鉴定建筑外貌

上述房屋均为二层木结构,使用过程中发现部分木构件存在明显的变形现象,为保障房屋后续安全使用,何园管理处组织对该建筑群进行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

科技助力:无损检测技术成亮点

安全鉴定不仅是守护文物建筑结构安全的“诊断书”,更是维系文化遗产永续传承的核心支撑。据介绍,本次检测鉴定融入了多项前沿“黑科技”技术,如在木结构性能检测环节,采用了一种基于微创钻孔技术的微钻阻力法技术。微钻阻力仪钻入木材,通过测量钻头在材料中匀速钻孔时的阻力变化,实时采集阻力数据,精准判断材料的密度、硬度、腐朽程度及内部蛀蚀情况,实现微损检测;应力波法检测木构件内部缺陷:应力波检测仪利用声波反射原理,通过分析应力波在木材内部的传播速度和波形变化来判断木材内部是否存在缺陷以及缺陷的位置和程度,无损、快速、准确地识别木构件内部缺陷;结合无人机航拍与BIM的3D扫描技术,构建古建筑三维数字化档案。

行业互动:破解疑难共促技术融合

除在本次何园建筑群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工作中大量使用新检测鉴定技术,保护文物安全外,扬州市房屋安全和白蚁防治中心还专门组织了全市8家检测鉴定机构技术负责人及中心全体技术人员通过实地观摩与互动研讨,共同学习新技术在古建筑安全检测鉴定的应用,为文物保护注入科技动能。针对白蚁防治,现场演示了白蚁探测技术结合声频分析与湿度测量,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

参与活动人员深入观摩检测流程,并就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点展开交流,形成多项共识:一是推动无损检测技术标准化,减少对古建筑本体的干预;二是建立“一建筑一档案”动态管理体系,整合3D扫描与无人机数据,实现建筑状态可追溯;三是强化人员培训,将新检测技术纳入古建筑日常维护与修缮勘察环节,提升早期预警能力。

图片

专业人员观摩检测流程

“包括文保单位在内的诸多古建筑,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存在材料腐朽、枓栱歪闪、榫卯劈裂、构架倾斜等隐患,影响着建筑结构的安全。先进检测技术的使用,对提高检测准确性、保护古建筑完整性、提升鉴定效率、促进古建筑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扬州市房屋安全和白蚁防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中心将持续推广智能化、绿色化检测鉴定技术,实现建筑安全高效检测,推动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更新有机融合。(李慧)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