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的现代医疗构想丨雄安新区8周年特别报道①
京津冀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谋求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2017年,党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并将其作为重大战略支点,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辐射带动河北乃至京津冀协同发展。
国之大者,皆在为民。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支撑。推进北京医疗卫生功能向雄安疏解,是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京津冀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的必然选择,对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缓解河北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带动提升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疏解保障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展目标:打造现代化健康雄安场景
自设立以来,雄安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守疏解初心,服务国家战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以疏解医院、援建医院为牵引,高起点规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品质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高标准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健康雄安场景。
锚定“千年计”,高起点规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雄安新区坚持规划先行,以《河北雄安新区条例》《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为统领,编制《河北雄安新区“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雄安新区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及各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搭建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梁八柱”。
系列规划明确,引入京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以疏解医院、援建医院为牵引,构建体系完整、医防融合、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立体化卫生应急体系,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强化科技信息支撑,打造北京医疗卫生功能集中承载地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地。
系列规划提出,着眼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建设“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社区、邻里、街坊三级城市生活圈,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具体到医疗卫生领域,由疏解医院、援建医院布局支撑城市级、组团级医疗机构,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以组团为单位构建组团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组团医院达到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水平;每个社区中心设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邻里中心、街坊中心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和托育机构,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圈;新区层面设置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应急救治中心、中心血站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和“1+N”托育服务体系。
构建“生活圈”,高标准配置医疗卫生服务资源。
雄安新区坚持规划引领,健全与新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标准配置服务资源、配建服务设施,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新区坚持“抓两头、促中间”,以承接疏解、对口帮扶为契机,完善以医联体、医共体为载体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水平。一方面,通过“抓两头”夯基筑峰,以疏解医院、援建医院为抓手,加强国家医学中心、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打造区域医疗高地;以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筑牢基层服务网底。另一方面,通过“促中间”强筋健骨,以对口帮扶为抓手,推动三县医院与疏解医院错位发展,提升县域服务能力水平。
目前,京津冀医联体加速“扩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等11家京津冀高水平医院携手新区建立医联体,开展医疗卫生合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医共体建设全面铺开,已组建4个县域医共体,覆盖33家乡镇卫生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影像、心电、检验“三大中心”联通共享及急诊救治“五大中心”县域全覆盖。与此同时,基层服务能力水平巩固提升,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成投用,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15分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圈初具雏形。
牵住“牛鼻子”,高质量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021年国家启动在京医院疏解工作,明确部分在京医院通过设立分院的方式分批次向雄安新区疏解。目前,医院疏解工作进展顺利,形成了首批项目加快建设、二批项目压茬推进的良好态势。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已于2023年11月率先开工建设,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雄安院区)正在进行立项报审。先行启动的3家二批医院疏解项目已完成选址并开展立项报审。
2017年京津冀三地签署对口帮扶合作协议,建立“一地帮一县”结对帮扶机制,对口支援雄安新区48家医疗卫生机构。2018年、2021年京津冀三地与新区签署两轮医疗卫生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明确北京采取“交钥匙”方式援建雄安宣武医院,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提供办医支持。雄安宣武医院于2023年10月开诊运行,实行主院和分院的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有力提升了新区承载力、集聚力、吸引力。
在医院疏解项目的示范牵引下,雄安新区统筹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以雄安宣武医院为龙头、县级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核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城乡统筹、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升。
打好“组合拳”,高品质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对口帮扶,是京津冀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制度安排。7年多来,京津冀持续深化对口帮扶,完善帮扶机制,创新帮扶方式,拓展帮扶内容,分轮次清单化纵深推进帮扶工作。7年多来,新区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持续增加,三地116家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派出医务人员1100余人次,服务门诊43万人次、收住院2.5万人次;学科专科培树成果丰硕,开展新技术700余项,参与建设重点学科专科12个;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组织培训9.7万人次,安排跟随学习2.2万人次。
加强区域政策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7年多来,京津冀扎实推进区域政策协同,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免备案,畅通绿色转诊通道,加速京雄政务服务同城化,群众看病办事更加便利实惠。7年多来,雄安新区积极参与检查检验结果互认,7家医疗机构实现60项检验结果互认,12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影像检查资料共享;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仅2024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惠及新区参保群众48万余人次;京雄政务服务同城化事项达192项,涵盖12项医疗卫生领域事项,京津400余名医务人员来雄执业免注册。
把握形势:深刻分析机遇和挑战
新阶段新征程,党中央赋予了京津冀、雄安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历史使命,也为新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二是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实施,为事业发展创造了新契机。三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事业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事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五是新区建设发展加力提速,为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六是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增长,为事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七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雄安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展望未来:下步工作思考与建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雄安新区实现“上台阶”之年。下一步,雄安新区将在国家部委和省直部门关心指导下,紧扣“健体系、提能力、优服务”主线,以承接在京医院疏解、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四个聚力、四个推动”为抓手,推动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以雄安发展的精彩细部有力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壮观全局。
一是聚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医院疏解承接上台阶。加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项目建设,推进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雄安院区)项目尽快开工、先行启动的3家二批医院疏解项目实现年内如期开工。推进雄安宣武医院科室优化及二期开诊。落实中央一揽子特殊支持政策。
二是聚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上台阶。深化京津冀对口帮扶,推动京津冀医联体提质扩面,实现资源、服务“双下沉”。深入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促进政策协同、服务共享。
三是聚力优质共享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上台阶。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疏解医院雄安院区运营管理机制前瞻研究,加快编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专项规划。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提升医共体建设质效,健全分级诊疗体系。谋划建设“一院三中心”(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急救中心、中心血站),补齐服务体系短板。
四是聚力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上台阶。以儿童友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健全“1+N”托育服务体系。开展医养结合模式探索和儿童友好医院、生育友好医院、老年友善机构建设,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全人群全周期健康服务。
更多雄安新闻值得关注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文章内容有删减)
文字:河北雄安新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挂职),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出生缺陷防治处副处长、一级调研员 燕东海
编辑:贾梦宇
校对:张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