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光好,草木葱茏、万物勃发,三明大地处处迸发着拼搏奋进的时代强音。
聚焦“林改四问”,强化金融产品创新,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聚焦城乡一体、防治并重、体卫融合、医养结合,努力形成更多具有三明辨识度的医改成果;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小吃产业,走出了一条“顶层引领、党政主导、人民主体、富民强区”的小吃产业发展之路;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用心用情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明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凝心聚力交出一份日新月异的发展答卷。
青山共见证
3月20日,一场跨越山海的“绿色交易”在沪明两地同步落槌——上海景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10.04万元认购三明市沙县区6693吨林业碳票碳减排量,用于抵消湾谷科技园碳排放。
日新月异的三明北部新城(林文斌 摄)
从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到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二字之变,是三明矢志深化林改的一个缩影。作为福建省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中心于2022年挂牌运营。2024年6月,市投资集团出资组建“福建两山生态产品交易有限公司”。双驾马车驱动之下,三明融入全国要素交易市场的进程不断加快。
截至目前,中心已实现林权挂牌交易5498宗,总体成交率75%,成交金额达27亿元,综合溢价率15.5%,累计为市场主体增值、节约资金2.7亿元。
林业碳票出山入海,社会资本进山入林。聚焦服务“双碳”目标,三明市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不断拓宽“碳汇+”应用场景,进一步体现森林固碳价值,实现“空气卖钱”。
林改惠民,这茫茫林海是最重要的见证者。坚持“以二促一带三”,三明市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推进竹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初步形成“三核一带多极”竹产业布局,盘活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建成金线莲、铁皮石斛、茯苓、灵芝、多花黄精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让林农捧上生态“金饭碗”。
林产工业欣欣向荣,林下经济“流金淌银”,森林康养蒸蒸日上……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377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约占可支配收入的1/3。
健康同守护
林改走在全国前列,医改是三明另一张闪亮名片。
林基灶是沙县区总医院夏茂分院的全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基层健康“守门人”。如今,他的日常工作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定期打电话通知在册的夏茂及周边乡镇的慢性肾病患者,按时到卫生院做血透。
周期性的血液透析,维系着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此前,沙县区仅在区总医院建有血液透析中心,最远的患者跑一趟县城,要花两个多小时在路上。患者最多的时候,透析中心39台机器从早到晚全开,还是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如何更好地满足基层百姓就医需求?2023年8月,沙县区筹措300多万元资金购买设备,在夏茂镇率先建立起全市第一个乡镇血透中心。根据三明医保重大疾病报销政策,在夏茂分院这样的一级医院做一次透析,医保报销后患者自己只要承担不到1元钱。
这一惠民举措是三明市全力构建健康管理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生动注脚。多年来,三明市在组建总医院(医联体)的基础上,以总医院(医共体)为载体,不断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资源,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守护群众健康的防护网络。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三明市将医保基金按县域、按人头、按年度打包给总医院,建立“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力推动公立医院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小吃大产业
3月11日,沙县小吃集团南京公司运营中心揭牌,进一步延伸了沙县小吃网格化服务触角,推动当地沙县小吃转型升级和品牌提升。
为了进一步做好“国民小吃”,近年来,三明市立足市场需求,持续推进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沙县小吃集团总公司,在各地成立分公司,实行“总公司—子公司—终端店”三位一体运作模式,开设小吃连锁加盟店、旗舰店,奋力推进沙县小吃公司化运作、标准化实施、连锁化经营。
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协调发力,全面提升了沙县小吃品牌效应。截至去年底,三明市已成立沙县小吃集团子公司24家,发展会员店7718家。
为做大小吃产业、构建全产业链体系,三明市在沙县区打造了1600亩沙县小吃三产融合示范园,以沙县小吃酱料、健康膳食为重点,引进小吃产业关联企业26家,完成39种口味“沙县酱”及花生酱凤梨酥等方便食品研发,新增烧麦、蒸饺等30条沙县小吃预包装产品生产线,部分产品出口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国际化,是沙县小吃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关键词之一。近年来,三明市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沙县小吃”商标国际注册工作,举办葡萄牙、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沙县小吃推介活动,开展海外沙县小吃技术及综合素质培训等,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去年12月7日,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暨第二届海峡两岸美食嘉年华如期而至,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寻味而来。这场盛会自1997年开始从未间断,已连续举办28届。活动突出海峡两岸美食文化交流主线,共开展文体、美食、政务三大类活动27个项目,推动小吃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沙县区经济发展活力,共促两岸融合发展。
从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到如今遍布全国近9万家门店,辐射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带动30余万人就业,年营业额超过550亿元,沙县小吃不仅成为富民特色产业,也成为展示中国美食文化的亮丽名片。
阡陌起新图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建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铺展成绿色海洋;在宁化,智能化加工设备将优质稻谷转化为高端礼品米;在大田,片片茶叶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特色产业的百花齐放,不仅推动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更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沙县区俞邦村举办“春日交响俞邦印象”主题活动(俞和江 摄)
三明市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抢抓中央对口支援、沪明对口合作等重大政策机遇,大力推动沙县小吃、生态茶、水稻制种、文旅康养等特色富民产业延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足做实“土特产”文章,打造“绿都明品”系列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三明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盖洋溪,古称“柳里河”,是明溪县盖洋镇最大的河流。沿着溪边漫步,宛如置身一幅生态画卷之中。曾几何时,盖洋溪也遭受过严重污染。2017年,三明市全面深化“河湖长制”,盖洋溪被列为重点治理对象。随着治理行动的持续推进,盖洋溪不仅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当地还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赏景、观鸟,带动民宿、农家乐等业态蓬勃发展。
去年8月2日,在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两岸青年营地内,首届万寿岩两岸青年地景艺术创作周正式开幕。活动以“二十万年古与今两岸青年地景创作”为主题,邀请两岸学者专家和两岸16所高校的大学生共130余人参加。两岸文化的交流碰撞,为乡村文化繁荣赋予了更加充分的想象力。
作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三明市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闽台乡建乡创,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走出乡村振兴新路。(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