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2500倍加密提升!给光戴上“智能滤镜”,这项创新成果出自博士生

图片

图片

为光戴上“智能滤镜”,利用AI为光雕刻出118把不同的钥匙,每把钥匙只能打开特定的信息宝库。近日,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方心远研究员团队联合澳大利亚、美国等顶尖实验室研发“超窄线宽波长-涡旋复用超表面全息术”,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进展》。该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表面全息术相结合,不仅实现了单张全息图重建118幅独立图像,创下入射光2纳米的超窄线宽纪录,更为光学加密技术树立新标杆。

论文第一作者、上海理工大学智能科技学院博士孟维佳介绍,实验显示,该技术的信息加密安全性较传统方法提升超过2500倍,即使截获全息图,若未掌握密钥对应的波长与涡旋参数组合,也无法破解原始信息。这种“视觉密码术”已在高安全级数据存储、防伪标识等领域展现应用潜力。

图片波长-涡旋复用超表面全息概念图

目前,传统全息图设计依赖迭代优化算法,效率较低。而团队利用Transformer神经网络,对单张纯相位全息图进行全局优化设计,应用于具有宽波段响应能力的纳米超表面全息图,使其能够同时感受入射光波长与轨道角动量的双重变化。简单来说,就像为光波打造了“智能筛网”,仅允许特定颜色和螺旋程度的光通过,从而在可见光范围内实现了2纳米超窄线宽的高精度筛选。

研究团队已将该技术应用于全息视觉加密,开发出“所见非所得”的动态密码系统。例如,用特定波长激光照射超表面时,看似无序的光斑会瞬间自组织成二维码或三维动态图像,而其他波段光源仅显示干扰图案。这种“光学指纹”验证技术,可应用于国防安全与金融防伪领域。此外,团队正探索将超表面与光学神经网络结合,利用其并行处理光信号的特性,构建比现有电子芯片快千倍的光学人工智能芯片。

孟维佳目前已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他也是上理工智能科技学院自成立以来的首位博士毕业生。超表面全息术作为纳米光子学的前沿领域,设计涉及复杂的光场调控与纳米级结构优化。而孟维佳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创新性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攻克了传统方法难以逾越的壁垒。“这表明我们不仅能培养人才,更能培养定义未来技术方向的领军者。”顾敏表示,这一成果也标志着学院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上迈出重要一步,为后续光学人工智能研究奠定基石。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