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北大光华学者两会后美东开讲:解析中国经济叙事中的变与不变

2025年,中国经济叙事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中国两会闭幕后的政策走向备受全球关注。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应用经济学系陈玉宇教授前往美国东部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亚洲协会及外交协会主办的系列活动中,向美国学界、企业界深度阐释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及正在推进的系列改革举措。

此次活动正值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动,美国特朗普政府“2.0时代”政策调整加剧不确定性之际,中国两会闭幕后,光华学者关于中国经济与宏观政策的解析为国际学界和企业界提供了理性、客观分析,引发广泛讨论。




主题演讲: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图片


DeepSeek与《哪吒2》在全球的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叙事。在此之前,对于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增速预测的各类报告显得悲观。而影响这些机构做出判断的因素,几乎如出一辙:消费增长受限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房地产止跌回稳前景不确定,制造业投资受外需冲击影响增长不足,‘特朗普2.0’带来的负面影响高度不确定,气候变化和AI革命对旧的增长模式形成强大冲击等等。”


3月11日,刘俏教授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表题《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主题演讲时如是表示。


刘俏分析,“生产率增长不足”是长期的、全球性的挑战,如何保持经济长期的稳定的增长,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难题。这也为“理解”“特朗普2.0”政策逻辑提供一个切口。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动力源泉。缺乏大规模的生产场景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足的底层原因,中国有相对优势。


图片


刘俏认为,2025年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外部如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及与美国的技术脱钩挑战等,国内挑战如消费动力不足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中长期看,全要素生产率仍是经济增长重要动能,这是中国经济的“不变”。是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检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准,而新质生产力的来源不仅包括科技革命催生出的新节点行业,也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被掣肘的领域。再工业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大国工业、改革开放、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构成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新动能。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经济叙事中的改变: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不再是全球经济的一个因变量,中国的发展思路从全球化时代的“在一起,做自己”变为全球碎片化时代的“做自己,在一起”


做自己,意味着中国将通过思维模式和宏观经济政策范式的转变释放经济增长动能。中国刚刚闭幕的2025全国两会与自2024年9月政治局会议和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现明显的重构信号,反映在三个方面:宏观政策基调表述更加积极,政策的施力侧重开始从生产端和产出端向需求端倾斜,需求端创新政策工具逐步推出。


图片




国际研讨:前瞻与信心




3月13日,刘俏教授、陈玉宇教授参与亚洲协会和外交协会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与中美智库、企业及学界代表对话。


陈玉宇教授在讨论中解读了中国正在推进的六大改革:财政金融体系优化、科技体制创新、营商环境改善、高水平开放政策、民生保障提升及绿色技术产业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图片


光华校友林海青、刘建业也作为企业代表阐释了各自的观点,强调了中国市场快速更迭的独特性,并认为在不断优化的商业生态中,中国企业在各个层面的创新将带来巨大发展潜能。


在亚洲协会3月17日的公开演讲中,刘俏教授进一步呼吁国际社会超越零和博弈,聚焦共同挑战。刘俏认为,中美双方都应当认识到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乏力的全球性挑战,一方面是“小院高墙”“制造业回流美国”“提高中国制造关税”等对抗性政策的反效果。


图片


探寻超越零和博弈的生产率增长路径,刘俏给出了他的建议:不过度扩展“国家安全”概念的范围;规则共识构建,如明确定义“产能过剩”“产业政策”;识别“以邻为壑”的政策并努力避免。作为全球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中美双方理应通过协作提升全球生产率。


在问答环节中,针对中国经济走势的提问,光华学者持乐观态度:尽管面临地缘政治压力和短期需求疲软,但中国政府已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工具,包括生育补贴、提升农村养老金标准与专项债清理企业应收款等,预计未来五年GDP增速将保持在5%。


图片


此次美东系列活动吸引了哈佛大学不同学术领域、亚洲协会百余名各界人士参与。多位听众表示,光华学者的分析“基于最新的详实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框架,跳脱常见的叙事,呈现中国经济当下和未来结构化的图景”;“这是少有的基于中国本土视角的客观解读,既有对挑战的坦诚,也有对路径的清晰阐释”。


图片


两位教授的美国学术之行,不仅为2025年全国两会后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经济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中美民间群体间搭建了对话桥梁。作为国际化的学术平台,光华管理学院将持续发挥经管专业优势,保持国际交流的节奏与力度,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



 图片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年《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年度经济学家。在公司金融、实证资产定价、市场微观结构与中国经济研究等方面拥有众多著述,其著作包括《我们热爱的金融——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金融》《从大到伟大2.0 —— 重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等。


 图片

陈玉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并担任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并入选 2016 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生产率、人力资本和增长、健康和污染、行为经济学与劳动市场、收入分配、地区差异等领域的研究。他的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际学术刊物。曾获得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厉以宁研究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多次获得光华管理学院教学优秀奖。



图片


来源 | 北大光华全球事务办公室

编辑 | 刘畅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