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中,消毒剂是保障水质和养殖动物健康的重要工具。但你知道吗?消毒剂的使用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使用不当还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水产养殖中消毒剂的使用全攻略,让你轻松掌握消毒剂的奥秘!
一、影响消毒剂使用效果的因素
病原微生物种类:不同种类的细菌和处于不同状态的微生物,对消毒药的敏感性不同。
浓度和作用时间:当其他条件一致时,消毒药物的杀菌效力一般随其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温度:消毒药物的抗菌效果一般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即温度越高,杀菌力越强。
pH:环境或组织的pH对某些消毒药作用的影响较大,如含氯消毒剂作用的最佳pH为5~6。
有机物的存在:消毒环境中的粪、尿等或创伤上部分的脓血、体液等有机物的存在,以及设备、工具表面的固体物、有机质会影响消毒效果。
水质:硬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可与季铵盐类等结合,形成不溶性盐类,从而降低其抗菌效力。
材质:硬质不渗透材料(如抛光金属表面、塑料和涂漆混凝土)可以彻底清洁,并允许与消毒剂接触,因为感染性物质几乎没有机会进入裂缝。如果表面腐蚀、麻点或油漆剥落,消毒效果会降低,因此对表面和设备进行适当的维护至关重要。对于可渗透的表面和材料(如编织材料、网和土壤),需要更高的消毒剂浓度和更长的接触时间,因为表面积更大,化学物质不易渗透,可能存在残留的有机物。
二、消毒剂使用原则
(一)合理用药
——应在执业兽医师或其它具备用药指导资格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消毒药物。
——使用具有批准文号的药物。
——使用GMP企业生产的药物。可以用国家兽药综合查询APP(二维码)查询。
——应详细查看说明书,掌握正确的治疗剂量,用药方式和足够疗程。
(二)合规用药
——既要考虑防治效果,也要注意用药安全。
确保人体健康和水域生态环境安全。只能采购、使用国家兽药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消毒药物,可以按用药明白纸上注明的药物种类购置;严禁使用禁用药物。
确保养殖动物安全。应注意有些药物对一些养殖动物有毒副作用。混养池塘中,不仅注意消毒药物对患病对象的安全性,还要考虑对未患病动物的安全性。注意不同养殖种类、年龄和生长阶段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对设施设备工具消毒后应及时冲洗表面、稀释至可接受的水平、或留出时间使残留的消毒剂失活或消散,这些过程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
——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
确保水产品安全:认真执行休药期制度是消除“药残”超标、保障水产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注意:个别消毒药物有休药期,应按规定执行。聚维酮碘(水产用)休药期:500℃·日。
——应及时记录用药种类、剂量,用药记录保存鱼出售后2年以上。
——消毒剂可能对人、水生动物和环境的健康构成风险。应按照规定和生产厂家的说明进行储存、使用和处置。
(三)科学用药
——准确测量计算养殖水体体积,将药物充分溶解、稀释后均匀施用。在水深超过3米时,一般按3米计算。
——室外池施用一般在晴天上午,最好先喂料再用药,施用时不喂饲料。
——在上风朝下风方向泼洒。用后的容器妥善处理,不随机堆放和丢弃。
——用药后注意观察水生动物状态,出现异常的及时报告有关技术人员或采取应急措施,如加新水、增氧等。
——消毒后应进行监测,以评估消毒剂的剂量和消毒效果,包括平板计数法测定菌落数等方法。
(四)消毒剂的选择原则
对病原体的消毒效果。
有效浓度和暴露时间。
消毒效果评价能力。
待消毒物品的性质及其损坏的可能性。
与可用水类型(如淡水、硬水或海水)的兼容性。
消毒剂和设备的可用性。
易于应用。
去除有机物的能力。
成本。
残留物对水生动物和环境的影响。
用户安全。
三、水产养殖规范用药“六个不用”
《兽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禁止使用假、劣兽药以及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
《兽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禁止使用假、劣兽药以及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
《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禁止将原料药直接添加到饲料及动物饮用水中或者直接饲喂动物。”
《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
《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严禁使用农药毒鱼、虾、鸟、兽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规定,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不得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业投入品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消毒药物购买渠道
到具有兽药经销资质的场所购买,应购置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号和批准文号的消毒药物,并留存购买凭据。
兽用非处方药经营场所需具备:《营业执照》、《兽药经营许可证》。(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千龙网)